□陈志国 董立龙
传统村落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是村庄得以延续的血脉。我市的传统村落村内传统建筑风貌大部分比较完整,选址格局保持了豫南民居的传统特色,有不少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信阳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文化特征。
近几年,为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和推荐申报工作,做到“应查尽查、应报尽报、应保尽保”,最大限度地将我市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省、市县三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加强对我市传统村落的保护。坚持以“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符合实际、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保持传统村落历史载体的原真性、村落格局的完整性和村落的功能性及生活的延续性。在保护的基础上,以传统村落为载体,打造具有豫风楚韵特色的美丽乡村。既保护村落的格局完整性,又保护建筑风貌的真实性,加强对我市传统村落的保护。
目前,我市共有107个村庄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其中28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同时,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市住建局合理制定保护项目需求,积极组织申报中央和省级传统村落保护财政补助资金,先后有19个中国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有16个传统村落被列入省级财政支持范围。
牵头起草《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市住建局抓住信阳获得地方立法权的有利机遇,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纳入2016年年度立法计划安排。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借鉴经验,起草了《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草案)》初稿。2016年5月,《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8月,经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9月30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了《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信阳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条例》共有6章43条,包括总则、申报和认定、保护发展规划、保护和利用、法律责任等内容。从职责划定、规划、建设、管理、责任追究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要遵守的规定。从此,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走上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的轨道。
成立组织机构。按照《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要求,市住建局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建议成立组织机构,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住建、规划、文广新、文物、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导协调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负责日常工作。
加强宣传工作。市住建局将《条例》全文在官网发布并推送到各主流网络媒体。组织各县区采取发放传单,设置宣传栏等方式在传统村落所在地的村庄和乡镇开展宣传工作。同时,借助住建部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纪录片和建设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机会,积极宣传推介我市传统村落。
组建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借助大专院校学者、研究人员及业界专家智慧,市住建局正在组建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全市资源共享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库。目前已报名45位,筛选后聘为专家,颁发证书。他们将为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科研课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立项、评审及决策提供咨询,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合理性提出审查意见。
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市住建局指导各县(区)将传统村落各类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现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村内基础设施整治等项目的实施情况录入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建立健全保护发展项目库。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申报的契机,择优推荐申报。最大限度地将我市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省、市县三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做到“应查尽查、应报尽报、应保尽保”。
加强传统村落动态管理。市住建局建立传统村落巡查制度,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状况和发展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开展年度评估,对传统村落因开发利用或保护工作不力,造成传统建筑、格局和历史风貌等一定程度破坏,按照有关程序予以警示或退出,并要求对照问题限期整改到位。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同志认为,当前我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执法力量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现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风格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不协调,甚至冲突。另外,由于传统村落保护牵扯面广,难度较大,再加上乡镇建设管理人员和执法队伍力量薄弱,对传统村落内违法建设的监管力度相对滞后。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这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一大难题。虽然中央和省级财政对部分传统村落给予了补助资金支持。但对于整个传统村落保护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另外,招商引资也因资金投入大、产出效益慢的矛盾让投资人不敢轻易介入。三是人才匮乏。由于传统建造技术需求持续萎缩,传统建筑工匠队伍消失迅速,大量的传统建筑修复面临困境,传统技术失传严重,专业的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人员严重不足,造成传统建筑工匠稀缺、断档。四是传统村落的“空巢化”。由于居住条件差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部分传统民居处于无人照管状态,有的传统村落逐渐出现“老龄化”“空巢化”现象。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一是建立市级传统村落名录。为充分挖掘我市传统资源,力争更多传统村落得到保护。组织各县(区)开展了市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待专家评审后,公布并建立市级传统村落名录。另外,根据传统村落资源情况和保护状况,准备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级分类,实行分类保护与分级管理,进行差异化保护。目前各县(区)申报材料正在上报,待市级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组成后立即开展评审工作和拟定有关传统村落分级分类标准。二是建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人才队伍。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将尽快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组织培训一批精通豫南传统建筑技法的能工巧匠。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村民自身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知,指导、督促村民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合理使用传统建筑,使广大村民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及价值所在,使其积极参与、认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