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桑梓情怀赤子心


——记浉河区五届政协委员杜守军

本报记者 王哲

70后的杜守军有四重身份:他是浉河区五届政协委员、信阳市寿康爱心老年公寓院长、平桥区平昌关镇母子河村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他还是信阳市公益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

提起多重身份,杜守军笑着说:“其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政协委员,就是想履好职责,做敢为、善为、能为、有为的合格政协人!”事实上,他正是如此践诺的。

年少贫苦经磨难 诚孝源于赤子心

1971年,杜守军出生在平桥区平昌关镇母子河村。当时他母亲身体健康,父亲在铁路上任职,每月都有固定收入,虽然已有四位哥哥,但生活也算殷实。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为人忠厚,深受乡亲们敬重。

然而,谁也没想到,9年之后,这个少年会在二哥的带领下,四处讨饭吃。

“我9岁时父亲去世,当时我的弟弟只有7岁,母亲带着我们兄弟5人,生活很艰难,我们常常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顿米饭。因为吃不饱,我就周一到周五上学,周末跟着哥哥去讨饭吃。”杜守军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显得很平静。

“母亲为了父亲留在了农村老家,为了照顾好瘫痪在床的爷爷,为了带好我们这群孩子,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事业,其实有高中文化的母亲还学过医。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靠着种地供养我们,那时候我爷爷的八弟,也就是我的八爷也经常接济我们,那段时间很艰难,但是我成长很快,兄弟们也尽可能地为母亲分忧。”杜守军说,为了挣学费,11岁时他就开始利用暑假收当地村民的菜,用自行车推着运到平昌关镇去卖,来回一趟要走一夜,每次大约可以赚到5元钱。

在家庭遭遇变故后的几年里,杜守军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个菜贩、鱼贩。彼时的平昌关镇已是蔬菜之乡,淮河支流的灌养让这里的土地能产出口感鲜美的蔬菜和水产。

初中毕业后,杜守军一边读书,一边兼职做“运输”,他用攒了多年贩菜卖鱼赚的钱买了一辆柴油三轮车,往返于信阳市内和母子河村载客运物,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差,道路不平,一趟来回常常要在路上耗上一天。但是,从小受过历练、吃过苦头的杜守军并不觉得苦,他觉得只要能挣到钱,让家人有饭吃,让母亲少操心,让自己有学上,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就这样,杜守军自食其力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代。

正如这个村的名字,母子河的滋养,让杜守军始终没有忘记童年的艰辛,没有忘记生活在此的父老乡亲,更没有忘记母亲的无私付出。

“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待人温和,处事公正。当我后来有能力的时候,我把赡养母亲和八爷作为我最大的动力。”杜守军告诉记者。身教重于言教。杜家五兄弟,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孝老敬老,其乐融融。

一番寒彻艰辛尽 劫厄渡过梅香庭

“如果说,人生的转折,那就是我做百合生意的那段时间。也是那段经历,让我知道,诚信对于经商有多重要!”杜守军说,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1995年开始向江浙地区售卖食用百合时赚取的。

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当时的平昌关乡盛产食用百合,不少慕名而来的小商贩到此收购。年轻的杜守军开始琢磨着,自己何不利用家乡的优势把当地特产推销到外地,让乡亲们都富起来。说干就干,杜守军开始往江苏无锡等地区售卖百合。因为没经验,第一笔生意就因百合腐烂变质,一下子赔了9000元。这让杜守军开始下决心趟出一条道路来。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杜守军自己下田挖百合,检验合格了才装车运输,为了保证百合的品相,他精选品质高档的百合,通过提高收购价,让当地百姓愿意售卖质量好的百合给他;通过降低售价,把物美价廉的百合销售到江浙地区。

用质量和诚信打开市场,这是杜守军的生意经。时间一长,当别人的百合生意因为市场行情而有亏有盈时,杜守军的百合生意却在信阳和江浙一带做得风生水起。“严选保证质优,价高保障农民利益,我不做一次性发财的生意,只有赢得信赖,才能赢得市场。”回忆起自己的创业史,杜守军自信而坚定地说。

随着百合生意的发展壮大,杜守军萌生走出去的念头。从2002年开始,他用坚守的“诚信为本”作为人生座右铭,在无锡开起了出租车。“礼貌、尊重、诚实,我在开出租车的时候,便以自己的行动向他人证明:河南好人多,我们素质也很高。”杜守军说,当时外地人对河南人有误解,为了消除偏见,他坚守三个原则:丢的东西要原物归还、坚持用普通话和乘客交流、从来不绕弯路,这让他的出租车生意也越来越好。三年之后,杜守军靠着开出租车挣的钱,买了两辆出租车,并在当地开办了一家汽车修理厂。

坚守初心为民心 报得三春晖相映

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杜守军的内心却难以平静。由于常年在外打拼,他深感对母亲尽孝太少,对家乡父老付出不够。

2009年,杜守军卖掉了在无锡的出租车和一直盈利的汽车修理厂,决定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这样既能把母亲接到家中照顾,还能圆了自己回报家乡的梦想。“父母在,不远游。父亲不在了,我更应在母亲身边多多尽孝!”杜守军说,没有了父亲,自己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感受更深。因此,他把孝道看得比挣钱更重要。

2012年,母亲意外摔伤胳膊,无意间被查出是肺癌晚期,不久便溘然长逝。母亲的去世,让杜守军痛心不已。“她这是积劳成疾,有点病痛都忍着,又不肯麻烦孩子。以前那么苦我都没哭过,现在每每听到歌颂母亲的歌曲,我就会黯然泪下。母亲一辈子太苦了!”杜守军说。

母亲去世时,她最放不下的是父亲的一个舅舅,也就是杜守军的舅爷。舅爷是个五保户,现在已经77岁了,一直都自食其力。为了让舅爷安享晚年,杜守军把他“招聘”到自己的物业公司,看守门岗,每月发放工资,同时还给钱送物。“舅爷就是我的家人,他活到什么岁数,我就养他到什么时候!”杜守军坚守父母传承下来的孝道,同时,将由来已久的对父亲的遗憾之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化作一粒种子,深深埋藏在心中。

种子经过浸润,慢慢地发了芽。2015年的一天,杜守军了解到浉河区柳林乡李店村养老院建成后,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未能投入使用。“建敬老院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决定把这个敬老院运作起来,让它发挥社会功能。”2016年6月,经过大半年的精心筹备和巨资投入,信阳市寿康爱心老年公寓正式运营。公寓收留流浪老人和孤寡老人,并对农村留守在家无人照料的老人开放。公寓自辟菜园,自养土猪,优化居住环境,以居家式贴心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

“我办养老院不求盈利,只要能正常运营,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杜守军坚持公益事业的本质,把养老院当作尽孝尽善的事业。因为长期在公益事业和脱贫攻坚工作中不计付出、不求回报,他被浉河区政协评为“2017年优秀政协委员”,同时热心养老事业的他被推选为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

不仅如此,杜守军在公益和为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16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杜守军加入了信阳市公益志愿者协会。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兼志愿者,他不仅在参政议政时履职尽责,提出了许多惠及民生的提案,在志愿服务中也尽力奉献,不断提出创新建议,为推动协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3月,协会寻访抗战老兵项目启动。杜守军参与了该项目,与志愿者们跋山涉水,行程5000多公里,到舞钢市、新县、商城县、淮滨县、光山县、罗山县参与寻访抗战老兵活动。在参与整理和核实每位老兵参战经历时,他积极为家庭贫困的抗战老兵争取致敬金,并力所能及奉献爱心。杜守军常说:“身为政协委员,应该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更要传承爱国精神,能够为抗战老兵做些实事,让他们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能有尊严地生活,我觉得很有意义!”

脱贫攻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作为政协委员,杜守军经常出资、出力、出智、出技,在扶贫“一线”上不计得失。在协会开展“温暖乡村行、助力脱贫攻坚”活动中,他多次捐资助贫。同时,富有爱心的他还多次通过浉河爱心粥屋为环卫工人捐款用于采购食材。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今年8月,杜守军为平桥区长台关乡72名环卫工出资购买草帽、T恤衫、水杯等防暑用品。“我希望自己以身作则,带动更多的企业家,多为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送上关爱。作为政协委员,更要发扬为民情怀,尽可能地帮扶困难群体。”杜守军坦言。

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立足本职岗位,不忘初心使命,努力做一个敢为、善为、能为、有为的政协委员,是杜守军一直坚持且努力践行的方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