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 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山水如画好风光 厚积薄发铸辉煌


——信阳旅游业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 孙道远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有山有水自然有美景如画。

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的信阳,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36.11%。同时,信阳还是豫楚文化的交融地,有8000多年的农耕文明,5000多年的楚淮文化,1000多年的根亲文化,境内拥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豫南明珠”南湾湖、1500多年历史的灵山寺、“中原神水”汤泉池,以及黄柏山、金刚台、连康山、金兰山、西九华山、天目山等大量的山水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资源,是著名的旅游大市。

求变 部门变迁见证信阳旅游的市场化觉醒

改革开放前,信阳旅游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与其旅游资源禀赋不相匹配。

改革开放为信阳旅游打开了一扇“窗”。随着国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走进信阳,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园”之称的鸡公山赢得先机。“第一个探访鸡公山的外国人现在已无法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早来到鸡公山旅游的外国人都是老别墅建造者的后人,他们沿着祖辈们的足迹‘到此一游’。”市旅游局局长童光亮这样告诉记者。

当时的信阳没有与旅游相关的职能部门,只有一个名为“外事办”的政府科室负责接待任务。后来,随着接待任务的不断增加,后知后觉的信阳人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外国人(外地人)喜欢信阳的山水!于是,外事办的名称后面悄然多了一个“尾巴”——外事办(旅游局)。

2007年7月,外事办与旅游局分设单列。分设后的信阳市旅游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主管全市旅游业发展,信阳旅游从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后,鸡公山管理区、南湾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西九华山风景管理区相继成立,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促销,成为信阳旅游探索市场化之路的第一步。至此,信阳旅游一步一级新台阶,一年一个新面貌。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信阳累计接待游客3732万人次,年均增长2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年均增长38.14%;“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154万人次,年均增长19.71%,是“十一五”的2.45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2.5亿元,年均增长28.84%,是“十一五”的5.3倍;“十三五”前三年的2016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04亿人次,年均增长19.28%,是“十一五”的2.78倍,“十二五”的1.1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4.6亿元,是“十一五”的8.2倍,“十二五”的1.5倍。

筑基 政策频出记录信阳旅游的发展之路

如果说2007年之前信阳旅游的市场化觉醒是一个起点,那么2007年之后的信阳,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努力推动信阳旅游迈步前行。

2008年,《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出台,旅游业发展风帆劲起。

2009年,《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信阳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纲要》出台,信阳旅游开始了由行业向产业的转变。

2015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投资消费的实施意见》、《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广“信阳菜”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文件陆续出台,“信阳菜”首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2018年3月,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信阳市旅游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关于培育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实施茶旅融合发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信阳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和《信阳市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12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出台《信阳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信阳旅游由此进入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代,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产业抓手。

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信阳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44个,国家4A级景区14个、3A级景区30个,8个红色旅游景区进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名录,4个景区成为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已建成星级饭店35家,快捷商务宾馆、农家宾馆、休闲山庄等3000多家,总床位达到20万个;成立旅行社37家,省市在市县设置分社21家、门店28家,培养持证导游1500多人;全市旅游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多公里;A级以上旅游厕所达到420座;主题公园、慢行系统、游艇、水上飞机、低空旅游等休闲产品应有尽有,山水生态、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全新业态日渐成型……

与此同时,一个个国家级殊荣也随之而来:2007年,信阳成功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市旅游局荣获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信阳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最佳创意奖;2016年,信阳被国家旅游局表彰为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市;2017年,信阳荣获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成为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省辖市。同年,新县荣获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破局 全域旅游成就脱贫攻坚的“信阳现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势?信阳的选择是发展全域旅游!将农村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让一部分人在家吃旅游饭,为游客提供农产品;一部分人走出来吃旅游饭,加入到旅游服务队伍中。

在信阳,乡村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是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并将其纳入全市“争先进、比贡献”绩效考评之列,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奖”,市县联动实施。全市56家旅游企业与52个旅游村结对帮扶,安排贫困家庭成员1887人直接在企业务工,5家旅游规划单位为10个贫困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目前,全市525个有旅游资源的行政村,规模以上的旅游村达到56个,农家乐片区10个,规模以上的休闲农庄150个,农家乐2800多家,约有10万人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经营活动,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累计有3.51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实现脱贫,旅游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起到了重要产业支撑作用。

2016年,信阳旅游助推脱贫的做法受到省长陈润儿的充分肯定;2017年和2018年,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及旅游扶贫推进会连续两年在信阳召开;2018年,全省首批认定的3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信阳有4个村名列其中,占8.75%;第二批认定的74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信阳14个村入围,占18.9%,其中1个村被认定为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省首批认定的50家休闲观光园区、30家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信阳有6家和3家上榜,分别占12%和10%;全省认定的431家旅游扶贫示范户,信阳有59家,占13.6%。

2018年,新县通过发展旅游业,从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成功跻身全省旅游重点县行列,一举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央视《焦点访谈》、《新华社每日电讯》、《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新县“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央视《焦点访谈》更是称其为旅游扶贫的“信阳现象”。信阳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腾飞 后发优势带动信阳变身旅游强市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旅游小市到在全国崭露头角,信阳只用了短短的11年时间。未来,一个为期两年的目标,正指引着信阳旅游的发展方向:到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进入河南旅游第一梯队。

“信阳正在规划一条旅游快速公路,将鸡公山、灵山、天目山、南湾湖、出山店水库五大景区连到一块,让从北京、郑州、武汉过来的游客,围绕一条公路就能玩上3天。”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乔新江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介绍信阳的旅游发展规划。市长尚朝阳也曾明确表态,信阳要将鸡公山、灵山、南湾湖打包创建国家5A级景区,要做好“两湖地区”康养和“茶旅融合”文章,在豫风楚韵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城市文化旅游。

事实上,信阳旅游的“野心”远不止这些。现有资料显示,信阳旅游的远景目标是围绕建设大别山北麓山地度假带和沿淮乡村休闲旅游带,瞄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致力于发展精品民宿,打造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茶乡风情旅游、根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五条特色精品线路,叫响“山水信阳、休闲茶都”旅游品牌,丰富大别山休闲度假旅游的内容,把信阳打造成一个山水型宜居宜游宜养和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当前,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已经启动,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后,将实现资源和载体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验与休闲的结合,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这些都将为旅游产业注入全新而丰厚的文化底蕴。

大时代,大旅游。携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迅速崛起的信阳旅游恰逢其时,注定将大有作为,一定会成为引领信阳发展的大产业。

本版图片由信阳市旅游局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