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海俊
历时三天两夜,跨越六地700多公里,11月14日,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圆满落幕。
聆听时代潮音,观览黔地答卷,传递奋进力量。
活动期间,全国80多家媒体150多名社长、总编辑围绕“新闻扶贫”主题,展开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地市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实践路径。并先后深入凯里、雷山、镇远、黎平、从江、丹寨等县市,实地观看黔东南州改革开放以来农文旅一体化扶贫样本、民族乡村旅游扶贫范本、社会资本扶贫新范本等扶贫生动实践,现场感受黔东南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实效实绩。
聆听时代潮音
“百川汇流,万涓成海;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唱好新闻扶贫‘大合唱’,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此言即出,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标志着《中国地市报新闻扶贫黔东南行动宣言》正式通过。
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是国家战略,更是新闻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上,广西政协报社社长、总编辑农超,湖南团结报社副总编辑周泽平,重庆武陵都市报社总编辑汪彬,杭州凡闻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平,黔东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俊华分别发表主旨演讲,深入分享了广大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响应党中央“向贫困宣战”的号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经验和成果。
广西政协报社以媒体人担任“荣誉村民”,帮助村子走出了一条“文化包装+广告策划+新闻追踪+邀请广西各大旅行社及旅游公司踩点营销”的扶贫新路。
武陵都市报社坚守12年来,通过新闻宣传报道、整合公共资源、凝聚社会正能量,资助山区贫困家庭学生8800余名,成功打造爱心助学品牌。
而黔东南日报社主动作为创办《大扶贫》周刊,与《大健康》《大旅游》《民族文化》周刊强势互动,形成新闻扶贫“四朵金花”的周刊矩阵效应,获得媒体大咖们的集体点赞。
此外,在开幕式上,黔东南日报新闻大数据客户端上线和“游视界”报业跨界合作项目正式启动;黔东南日报社与台江县委宣传部签订新闻大数据客户端区域合作协议,黔东南报业文化传媒公司与明洋食品公司签订“游视界”扶贫产品上线协议,中铁中基一局(贵州)公司总经理黄爱民向黔东南日报社帮扶村麻江县仙坝村捐赠1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更是将新闻扶贫扎扎实实做到位。
没有花架子,全是真功夫。每一场新闻扶贫经验的分享,都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更多扶贫的路径和方法,都是这个时代的最潮音。
山西省忻州日报社社长冯振玉、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日报社总编辑杨合、河南省濮阳日报社总编辑张光等表示,回去以后,要借助这次会议的东风,借鉴兄弟报社的经验,结合实际,全力推进新闻扶贫工作。
观览黔地答卷
“这里的环境真是好!”“每天人流量多少?”“怎么带动贫困户发展?”12日下午,带着欣喜和期待,与会嘉宾正式开启“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的征程。
在西江千户苗寨,从寨门到电商购物中心,再到酿酒街、刺绣坊、嘎歌古街、观景台,嘉宾们从未停下手中的手机和相机,在得知西江10年来共分红1.17亿元时,都纷纷感叹“真好,在家门口乐呵呵地就把钱挣了”。
在镇远古城,古巷道、青龙洞、潕阳河,每处风景,都让嘉宾们驻足良久。“这个古城不得了!”当了解近年来镇远县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带动8080人脱贫致富时,嘉宾们对镇远县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深表钦佩。
在肇兴侗寨,鼓楼、花桥、溪水、吊脚楼,侗族居民们延续着千百年来恬淡自然的生活,深深吸引着嘉宾们的眼球。“我和黔东南有个约会”,因为肇兴在春晚上的亮相,这里成为嘉宾们最期待的地方之一。
……
有的人是第一次到访,“游走了黔东南几个县市,感受到凯里市的经济发展成就、雷山县的旅游发展状况、镇远县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黎平县的生态环境治理,感受到黔东南正在向经济大州、旅游大州、文化大州快速迈进。这里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一度让我流连忘返,想停下来住上几天,慢慢怀旧。”呼和浩特日报社社长张彦杰说。
有的人是再次光临,“早在三年前,我就到过黔东南,短短三年,黔东南的发展突飞猛进,说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助推脱贫攻坚这条路子是走对了。”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渭南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陈永久表示。
采访中,记者们用笔墨、镜头对准了黔东南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份份“答卷”,以敏锐的眼光、广博的见识、独到的触角深入了解黔东南州脱贫攻坚的喜人变化,进一步触摸新时代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脉搏。
传递奋进力量
看着、听着、拍着,不知不觉间,活动已经接近尾声。
在经过3天的采访后,黔东南在与会嘉宾心中的形象也越发鲜活生动起来。黔东南发生的新变化、展现的新面貌,以及近年来的发展成果,都变成了一张张图片、一篇篇文章和一个个视频飞向全国各地的读者手中。
广西政协报的《寻味凯里》里写道:“在凯里,随便找一个小酒楼,就能喝上正宗的酸汤。坐在临窗的位置,窗外空气清新,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店内阵阵芦笙响彻,悠扬的情歌以及热气腾腾的酸汤火锅……一碗碗的酸汤,一声声的芦笙曲;苗家姑娘小伙一首首的情歌和一张张绽开的笑脸上,写满幸福与富足,见证了凯里各族同胞以酸食美味来回应苦难的坦然和豁达。”
吉林省《长白山日报》在多个平台上刊载了《改革开放看西江千户苗寨乡村旅游扶贫范本》《肇兴:留住乡愁就留住了旅游的本钱》《丹寨:良好生态环境吸引大批白鹭飞抵栖息》等文章。
广东省茂名日报社抖音账户发布的《贵州美,姑娘更美》的视频获得众多粉丝的喜爱和点赞。
“作为媒体人,把美丽的黔东南推荐给大家,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大家纷纷表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黔东南、认识黔东南、传播黔东南,以黔东南各地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原型,用心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脱贫攻坚作品,让黔东南精准脱贫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振奋士气、鼓舞人心。
正如贵州省报业协会会长刘庆鹰在《目光,永远向着前方》中写到:祖国的崇山峻岭似浩瀚的海洋\黔东南自治州\像一艘战舰\正在破浪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