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潢川,万紫千红扑面而来:小潢河两岸高楼林立,风光旖旎,花香阵阵;产业集聚区内,机器轰鸣,产业蓬勃兴盛;无论城乡,移步换景,大小广场上人们踏歌起舞,舞动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40年来,潢川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实现美丽“蝶变”,谱写了一曲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精彩华章:截至2017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3.62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6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8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52倍;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106.4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3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509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47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656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73倍;城区面积从改革之初的7平方公里发展到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了50.13%,成为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大样本”之一。
特色产业强支撑
近年来,潢川立足农产品天然资源优势,按照“强龙头、建基地、壮规模、带农户、创品牌”的思路,引导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集中,着力打造大集团和产业集群,实现了工农双赢、“三化”联动、城乡统筹的“龙型经济”,挺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潢川也因此被确定为全省六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之一。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鸭花鳖猪粉菌茶,外加一只小龙虾”的八大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全县花木面积达30万亩,有园林花木公司160多家,花木从业人员10多万人,园林绿化工程遍布全国各省,年承揽园林绿化工程100多亿元,成为全国著名花木之乡。“潢川金桂”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禽类饲养量超过1.4亿只,牲畜饲养量达175万头。建有万亩生态甲鱼养殖基地、万亩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4500万公斤,甲鱼产量300万公斤。小龙虾产业迅猛发展,由2016年底不足两万亩发展到现在近20万亩,成为淮河龙虾养殖规模第一县。
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打造和培育了“华英鸭”“黄国粉” “黄岗中华鳖”等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潢川金桂”“潢川甲鱼”、空心贡面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农产品已荣获国家驰名商标两个、中国名牌两个、国家绿色认证6个、无公害认证21个。
截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其中国家级两家、省级13家、市级36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达972个,带动农户10万户。潢川县也先后荣获中国优质糯米粉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花木之乡、全国畜牧大县、国家级鸭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渔业重点县、全省生猪出口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该县以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延伸“公司+基地+贫困户”的链条,发展“订单农业”,做足八大产业扶贫大文章:“脱贫致富不用愁,养鸭一年盖洋楼”的鸭产业、“一花独秀富一方”的花木产业、“养猪是个好门路,产业扶贫帮致富”的生猪产业、“小小龙虾、带富千家”的小龙虾产业、“淮南茶、光州上,脱贫致富有希望”的茶产业、“一‘糯’千金‘粘’万家”的糯米粉产业、“小小菌菇棒、致富有保障”的食用菌产业、“空心贡面、实心扶贫”的贡面产业,将贫困户纳入产业发展中来。大大激活并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放大了产业集群增加就业、带动脱贫的效应,走出了一个利于产业发展、企业获利、贫困农民增收脱贫的新路子,激活了精准扶贫的“一池春水”。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实现4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12745户贫困户53943人稳定脱贫。
产业集聚助融合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围绕“四集一转”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一区两园”功能提升工程,打造产业发展载体,让工业从“小作坊”发展到“大集聚”。
探索形成了“一园两区”模式,建成区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禽肉制品、粮油加工、生物医药、服装纺织四大产业集群,入驻企业124家,其中上市企业达到5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6家,新三板后备企业8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展示企业17家,带动就业4.2万人,潢川县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潢川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禽肉制品产业打造了以华英集团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以豫鸣为龙头的猪肉制品加工和以宝树水产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世界鸭王”华英集团2017年实现产值117亿元。
粮油加工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黄国粮业自主研制的糯米粉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在全国发起成立“糯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国糯米粉行业的领军者。
生物医药产业以河南甾体、庆宇药业、鹏升生物、宜霖生物科技为龙头,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医药医疗器械生产、物流产业链等产业集群。
服装纺织产业形成了以华英为龙头的羽绒生产、以荣丰纺织为龙头的纺织加工和以明地一族为龙头的服装生产全产业链体系。华英新塘羽绒是全国最大的羽绒生产企业。
建管并重求突破
围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60万人”的“双六十”发展目标,锁定“水城花乡”特色,持续拉大城市框架,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聚力打造豫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
潢川因小潢河而得名,因花木而闻名。该县围绕“水城花乡,秀美潢川”这一定位,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坚持以水兴城、以水润城。结合小潢河综合整治,先后组织实施沿岸三期治理工程,高标准打造沿河10公里生态和文化景观带。
以G106、G312潢川城区段改线和京九大道、中轴大道建设为骨架,加快推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老城区、万亩花木生态区、黄国故城文化旅游区对接发展,启动了商务中心区建设,全面贯通京九大道,加快推进潢河二期、三期工程,实施京九大桥、彩虹桥、潢河三桥、G106潢河桥四桥建设,加大老城区保护和组团式、功能式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区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三区”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框架,实现了产城互动,拓展了城市空间,增强了承载能力,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先后投资近5亿元建设“引泼入潢”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0多万人民的饮水难题。
城乡一体谋振兴
潢川县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注重培育特色乡镇,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聚。
近年来,潢川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富强、宜居、和谐、生态、活力“五个潢川”建设重要目标的系统工程全力推进,坚持把项目向农村集中,资金向美丽乡村倾斜。2014年以来,全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达1.3亿元,整合涉农资金投入3.9亿元,社会帮扶和农民自主投入10多亿元,汇聚而来的各方资源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潢川先后创建环境整治达标村117个,形成以付店镇晏庄村、仁和镇连岗村、白店乡龚营村、双柳树镇张营村、魏岗乡高楼村、桃林镇桃林村为中心的“六个示范片区”。
在仁和、桃林、来龙等乡镇,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商贸流通重镇;在卜塔集、白店等乡镇,大力发展花木产业,打造特色产业乡镇;在隆古乡加快建设黄国历史文化旅游区,发展历史人文游,建设文化旅游乡镇;特别是双柳树镇围绕建设“10平方公里城区和8万人规模”的发展目标,投资1亿元实施白露湾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打造新型城镇,使之成为居住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小城市。
通过完善设施畅通“血管”、政府兜底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强推进村村通公交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已经构筑起城乡相连、镇村相接、无缝隙覆盖、零距离换乘的“对外快速融入、内部紧密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了以乡镇为单元、以行政村为节点,覆盖全县272个行政村的通村客运网络,线路总里程达1294公里,日运营164个班次,畅通了道路客运“毛细血管”,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县50万农村居民出行、学生上下学等乘车需求,摸索出了“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中“运营好”的新路子,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河南“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潢川样本”。
大爱潢川放异彩
充分利用“道德讲堂”“百姓大舞台”“文艺下乡”等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本土文化不断彰显,黄姓文化、黄国文化、花卉文化、羽饰文化等本土文化品牌在世界扬了名。文艺精品迭出,《鼓娃闹花乡》《茶花》等在全国获了奖,潢川县广场舞队的节目《八月桂花遍地开》代表河南省进京展演,非遗文化精品《十八番》代表河南赴澳门展演。
大爱潢川道德之乡,好人频出闪耀神州。“德耀中国”“感动中原”等光荣册上屡屡记录下潢川人的名字,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胡阳海、黄春刚成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建丽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张雷、刘德兵、刘祥国等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00多名潢川“好人典型”受省市表彰,形成了备受社会瞩目的“潢川好人现象”。
志愿服务活动形成规模,该县已建立起覆盖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注册各类志愿者8万多名。从农村到城市,从点滴服务到重大活动,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形成了“大爱潢川、志愿之城”靓丽城市品牌。
如今,潢川迎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国家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将潢川作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潢川被纳入被国务院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并将潢川作为全省6个最具区域影响力的中等城市来培育,信阳确定潢川为信阳市区域副中心城市,大力支持潢川经济开发区创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力打造为全市加快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拂下,潢川一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策划:余道银 李枫 文/图:晏乾坤 蔡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