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工 交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看得见的快递,看不见的速度


——探寻信阳市邮政分公司“变”与“不变”的故事

本报记者 胡庆芳

今年的“双十一”,信阳市邮政分公司有三个“变”:一是部门在“变”,变小了。为了更好地快速服务客户,经过改制后的邮政速递与邮政公司合并在一起,其中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寄递事业部。二是交易量在“变”,变大了。截至11月20日,信阳邮区中心局省际及省内进口1364063件,出口1264684件,再创历史新高。三是物流在“变”,变快了。今年该公司推出智慧物流的概念并落地实实在在的制度与设备,一些消费者向记者表示:“‘双十一’快件第一个收到的包裹来自EMS!” “双十一”过后,比起脚踏七彩祥云的盖世男朋友,不少女性消费者更想见的是脚踩电动车的快递小哥。他们武能载动几百个快递,文能通晓城市每个角落,然而保证我们及时拿到包裹的不仅仅是快递员们,他们的身后还有一群坚强的“后盾”。眼看“双十二”战役即将打响,记者走进这片占地12000平方米、平均每天200人作业的信阳邮政最大包裹处理场——位于我市312国道上的信阳市邮政分公司处理场,看看信阳市邮政分公司背后的故事。

平均每天睡5小时,接收40万件

1995年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的申亮,是信阳市邮政分公司邮运车队的一名长途邮运司机。每天凌晨4时30分开工,一天要前往3个县,直到晚上7时才下班。因为表现良好,2010年申亮被调到312处理场负责邮运卡车的调度、维修、发货及卸货。“双十一”期间,申亮68岁的老父亲身体出现状况,可是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不敢松懈,直到11月16日父亲手术,他才匆匆赶往医院,夜里又来到处理场装载卸货。与申亮一起工作的李想告诉记者,为了让司机们能提前回去休息,卡车停放在处理场后,申亮会带领大家一起把货物装载好,再把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这样次日一早,司机们就能立刻出发。他们的付出,让包裹提前了两个小时送到客户手中。

网点包裹数量翻倍,领导带头帮忙

分拣员郭静在分拣岗位上工作了19年。从最初的纯手工作业一天分拣百十件,到电脑分拣一天700多件,再到如今的扫描枪一天分拣2000件,郭静见证着邮政速度的不断提升。“双十一”期间,因为连续夜班和高强度作业,郭静在分拣一件易碎品时,被机器伤到了中指,造成骨折。但她在去医院把红肿瘀血的手指包扎好后,没有休息,又继续投入到了工作中。郭静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寄递事业部的领导还劝我回家休息,可是看见他都在处理场奋战了半个月,我更不能懈怠。郭静口中的这位“领导”,就是市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樊宗华。提起樊宗华,当时在场的员工们纷纷向记者介绍:“他每年‘双十一’都在这儿和我们一起装货卸货,累了晚上就在沙发上眯一会,醒了继续干,他在这里连续干了十天十夜!”当时樊宗华并没有出现在采访现场,但通过大家口中的描述,记者渐渐勾画出他的形象,那大概是一位身体力行且受员工爱戴的“邮政人”。

老一代树榜样,新一代去传承

今年56岁的薛兆君,是运营管理部的一名调度员。别看他已到快退休的年纪,电脑操作起来比年轻人还麻利,钻研业务的劲头也很足。1980年参加工作的薛兆君在312处理场负责邮路规划。今年公司用上新的电脑系统规划调度线路后,薛兆君把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与新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路线图。新来的年轻人们夸赞薛兆君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他们,薛兆君却谦虚地说:“这些年轻人很好学,看着他们,我相信邮政会越来越好!”

毋庸置疑,信阳市邮政分公司“变”的是体制、是服务、是效率,但更多的是“不变”——品质不变、邮政人更加忙碌不变。不变的是面,变动的是点;不变的是目前的实践,变动的是前瞻的观念;不变的是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变动的是颠覆的思维与不断的创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