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 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淮上江南起宏图 滨港强县梦成真


百里水乡 大美淮滨
幸福生活多姿多彩
稻渔共养
文化扶贫
淮河博物馆

刘宏冰 韩浩 杨德政 文/图

从陈旧破落的“乌龙集”到水景生态园林城市,从单一的农业县城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临港强县,从原始低端耕作到现代全产业链发展的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从淮河岸边水患频发的洪灾大县到如今的“淮上江南·梦里水乡”……

改革开放40年来,78万淮滨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水患大县”的美丽蝶变、“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围。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全国防汛重点县,淮滨基础差、底子薄,2011年以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靠后。面对差距,淮滨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改变淮滨命运的根本,锐意进取,持续攻坚,在创新提出围绕“滨淮福地·临港强县”奋斗目标和“一城一区三基地”发展战略后,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打好“四张牌”为遵循,以“让中原更加出彩”为使命,闯出了一条推动淮滨跨越发展的新路,走上了高速度和高质量的快速发展轨道。

截至2017年年底,淮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县域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由2005年全省倒数第一跃升到全省第52位; 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县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经济发展全市领先;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县产业集聚区在全省181个产业集聚区中排名第87位,成为我市唯一跨入前100名的县区,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做活水文章 临港经济正腾飞

“西湖草长柳莺飞,岛岸隔桥竟映辉。不必杭州寻美景,滨城已是会葳蕤。”行走在暮色中的淮滨东西湖畔,欣赏着湖边的秀美景色,老淮滨人符庆国忍不住高声吟诵一首自己所写的诗。

让符庆国情不自禁的正是这些年来淮滨县日新月异的变化。

淮滨,古称乌龙集。清嘉庆《息县志》疆域图上在淮河北岸标有乌龙集,里镇卷记有:“乌龙集在县东一百五十里”,195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县,是中华蒋姓的发源地和楚国名相孙叔敖的故乡。淮河干流横贯其中,洪河、闾河、白露河四面环绕,素有“百里水乡”之称。

但对淮滨来说,历史上长时间饱受着淮河水害之苦。如何化害为利,淮滨人一直在思索、在探索、在突破。

随着中央推出“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滨县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他们紧紧抓住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机遇,创新提出建设“滨淮福地·临港强县”,打造水景园林城市,建设临港经济区的奋斗目标,决心将淮河水变“害”为“利”,实现“港口——产业——城市”良性发展。

昔日沼泽地,今日东西湖。淮滨东西湖景区原是饮马港入淮口段滩涂低洼地,十年九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2002年,淮滨县开始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将低洼地带开挖成人工湖泊蓄水防洪,将部分区域地面填高形成18个大小不一的岛屿散布湖中,沿湖建成8000米景观道路,使东西湖景区成为连接淮滨新老城区的金色名片和城市之魂。

随后,他们按照“以文为魂、以水为韵”的思路,创新规划占地4620亩的“走读淮河”项目,将原来主要承接上游5个乡镇的雨水和洪水下泄入淮任务的滩涂低洼易涝地,通过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并将淮河沿岸三省十市著名自然景观、历史建筑,按照从淮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顺序,进行复制重建、借名另建,构建以淮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着力打造全国唯一的以淮河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公园。

好风凭借力,机遇正当时。2016年12月,淮滨县被省政府纳入第一批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示范县后,紧紧围绕水景生态园林城市发展定位,按照“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突出城市提质,彰显地域特色,倾力开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新局面,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遍布全城黄金地段的12个游园先后开园,城市规模也由以往不到15平方公里,扩大到40余平方公里,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国家卫生县城,2017年还被表彰为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先进县。

淮滨的特色在水,优势在港。近年来,他们着眼长远发展,谋划实施了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建设,初步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核心区谋划项目25个,匡算投资79.7亿元,重点体现港口作业、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商贸商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功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致力打造沿淮生态廊道,凸显公铁水一体化交通优势,实现变水患为水利,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

目前,“滨淮福地·临港强县”的恢弘战略目标正逐步实现,“北有郑州航空港 南有信阳淮滨港”的大物流格局正在形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陆对外开放桥头堡雏形初现。

山高有洞天,水长有福地。淮滨,一个天蓝水绿、产城一体、人景相依的水景生态园林城市;一个泛舟宜游、登岸宜居、随处宜业的临港新城;一个能通江达海、联结世界的中原临港经济区正魅力四射呈现在世人面前。

打造“三基地” 产城融合百业兴

今年45岁的吴敏是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内河南浙商纺织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作为一个本地人,轻轻松松就在家门口找到满意的工作,吴敏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我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到现在的生活会变得这么美好!”吴敏告诉记者,自从县里建了产业集聚区,她一家住进了综合服务区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自己和儿媳还在园区企业当上了工人。

近年来,淮滨县创新提出建设“滨淮福地·临港强县”的目标,明确“一城一区三基地”发展战略,聚力打造水景生态园林城市,谋划建设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加快河南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中原食品加工研发基地、内陆船舶制造维修基地建设,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水乡新城正在淮河滩上快速崛起。

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靠工业来支撑,靠产业来推动。

在淮滨,化纤纺织业短短数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该县抢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产业转移提速机遇,频频向各地纺织企业抛出“橄榄枝”,紧盯关键人,捧出一颗心,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引来苏、浙、沪、闽、粤等地纺织企业来淮滨投资兴业。培育纺织龙头企业,支持他们扩项目、上设备、提产能、延链条,使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落地淮滨,主动延链补链。目前,淮滨县已入驻化纤纺织企业79家,年产坯布9亿米,年产值达50亿元,9个纺织“园中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努力朝着打造中西部最大的化纤纺织生产基地的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弱筋小麦,是淮滨县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淮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更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金钥匙。淮滨县大胆创新,精准定位,瞄准国内外弱筋小麦供不应求的商机,经过十年科学探索,确定了大力发展弱筋小麦的战略定位,采取政策扶持、行政推动、龙头引领、市场引导等多种手段,在全国持续叫响“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称号,将弱筋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70万亩,覆盖全县8万多贫困人口。

同时,淮滨县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弱筋小麦深加工和现代农业发展做文章,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和培育“金豫南”“麦得隆”“富贵粮油”等32家低筋面粉、烘焙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形成了以弱麦为“头雁”,以“面粉——面点——休闲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侧编队的“雁阵”发展布局,年产值达35亿元,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龙产业链条。小小弱麦,掀开了淮滨强势发展的新华章。

“长江十船走,三船淮滨造”。与淮河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淮滨造船业,经改革春风一吹,十里淮畔铁花红。

自淮滨港新建后,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内陆码头,淮滨依托通畅的内河航运和多年发展的造船业,出台了“产业化发展、集团化运营、园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造船产业,沿淮发展形成了全长8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的造船产业园区,培育规模以上船舶企业7家,从事船舶制造维修服务人员6000多人,可年生产500艘船艇,产值已达30亿元以上,居全省第1位,占全国内河船舶制造的8%。“淮滨造”散装货船以船型美、航速快、稳定性强而享誉淮河、长江和运河航运,甚至远销到珠江流域。

近年来,淮滨县先后捧回“省级一星级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5A级最佳投资服务金星奖”“最具竞争力产业集群金星奖”“河南省百亿产业集群30强”和“河南省5A级最具投资价值营商环境集聚区金星奖”等荣誉。

为民谋幸福 振兴乡村谋出彩

“不为淮滨谋发展,不为淮滨人民造福,还要我们党员干部干啥!”这是淮滨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

近年来,淮滨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一手抓产业扶贫,一手抓精神扶贫,下足“绣花”功夫,落实精准方略,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创新采取“1+N+M”“1+7+2”“16+1”等攻坚措施,积极开展标兵评选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扎扎实实答好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使全县贫困人口由8.3万减少到3.5万,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5.57%,脱贫攻坚连续三年综合考核排名省市靠前,2017年度代表河南省迎接国务院第三方评估取得优异成绩,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淮滨实际,制定完善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城乡转型、社会治理转型、生态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创新开展党建“3458”工程,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党建工作的同频共振。扎实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积极推进5大类11项扶贫产业,大力发展稻渔种养、狮头鹅、构树、花椒、薄荷、渔网编织等“解渴”产业,持续扩大弱筋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种植面积,积极培育王家岗猫爪草、期思芡食、台头葡萄、麻里馓子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全县建成产业扶贫示范工程151个,链接贫困户1.46万户,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着眼于打造一支永驻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深入开展“燕归来凤还巢”活动,建强“三农”工作队伍,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导向。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院”“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挖淮河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蒋国故城游、蒋姓寻根游、淮南湿地生态游、生态乡村旅游,积极打造“生态淮滨·候鸟天堂”全域旅游项目。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清洁家园”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河长制,积极创建“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谱写精彩淮滨、添彩中原新篇章,昔日的“水患大县”正蝶变成“淮上江南·梦里水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