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乐
地处平桥区五里店街道的郝堂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村,村民曾经世代以农耕为生。
如今,顺着柏油小路依山沿河蜿蜒前行,荷塘、古院、绿荫,令游人感叹:“这才是梦里老家的模样!”
今年国庆佳节,央视推出了特别节目——《山·水·乡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描绘改革开放40年来,广袤大地上乡村的美丽嬗变。节目组走进的第二个村庄就是郝堂,进行了为期十余天的蹲点拍摄,用细腻的镜头展示了山水郝堂的乡村振兴之路。
谁也没想到,曾经闭塞、贫穷的“空心村”,转瞬间实现惊艳蜕变,2013年年底名列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录,还被原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一年四季,游人如织。
郝堂的成功让信阳看到了乡村的希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随即全面铺开,并立足丰富多彩的特色资源,与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以建立贫困户与产业链的利益联结为核心的“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乃至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脱贫树立了典范。
“寻找绿水青山的炼金术”
革命老区信阳属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其他地方相比,必须直面贫困人口大多数为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人群的棘手难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信阳是农业大市,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论断有深刻体会,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足丰富的特色产业资源,全面推进产业扶贫。
如何精准选择产业扶贫的路子,是产业精准扶贫要扣好的第一粒扣子。对此,市委副书记刘国栋深有感触:“老区发展扶贫产业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盯住脚下的土地和身边资源,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寻找绿水青山的炼金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让扶贫产业通俗化、生活化、本地化,既有山花的烂漫,又带着泥土的清香。”
2017年,我市根据在脱贫攻坚中的实践经验,及时推出“粮油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美丽乡村+合作社+贫困户”“农村电商+技能培训+贫困户”“公益产业+公益岗位+贫困户”“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和“本土资源+平台支持+贫困户”共8种产业扶贫模式,并出台了《信阳市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建设方案》,向全市推广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
“多彩田园”最大的亮点在于,坚持宜粮则粮、宜饲则饲、宜游则游的原则,所选产业不仅符合各地实际,减少了“水土不服”的错配,还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多路进财”提高了产业脱贫的效率。
如果将信阳的扶贫产业镌刻在地图上,信阳毛尖、光山油茶、淮滨弱筋小麦、商城中药材、平桥蔬菜……有934项工程直接建设在传统优势生产基地上,每个县、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每个产业都根植于自己独特的土壤。
一花引来百花开,百花竞放春满园。特色资源变彩色经济,闲置资源化金色田园,一幅“多彩田园”的美丽画卷缓缓展开。
“连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纽带”
11月16日,罗山县灵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云领着十几个工人,把刚从新县买回来的上百吨菌肥,深翻到地里做基肥。“用绿色有机肥种出的葡萄,个大、皮薄、糖分多,明年可以卖出个好价钱。”看着机器轰鸣的田园,张国云笑呵呵地说。
从2014年开始,张国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在灵山风景区外流转2000多亩土地,建起了草莓、葡萄、车厘子、冬枣、黄月梨、猕猴桃等特色水果种植园,着力打造集种植、采摘、餐饮、观光、农事体验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带动附近乡村12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这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市长尚朝阳说,“多彩田园”工程作为信阳市产业扶贫的总抓手,是连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是立足本市老区、山区扶贫特点,对之前产业扶贫政策和经验的升华,对于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脱贫意义重大。
近年来,全市上下把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按照精准化布局、规范化管理、项目化实施,积极构建多模式、广覆盖、效益好的“多彩田园综合体”,切实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增收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以“多彩田园”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的良好扶贫格局。
在光山县仙居乡张湾村,54岁的村民蒋正霞几乎每日都会到繁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稻虾共作”基地务工。一边收取流转土地的租金,一边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她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同样是该村的贫困户张文富,流转了15亩土地,搞起大棚蔬菜种植,眼下也是丰收在望。从前不敢自己干,一没钱二怕有风险,自从获得“多彩田园”工程扶持后,他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承载着人民的期盼,不到两年时间,“多彩田园”工程就在信阳的山野乡间遍地开花:
——让群众脱贫出了彩。全市发展“多彩田园”示范工程1150个,累计带动贫困户78861户,带动贫困人口27.07万人,累计增收13.8亿元,示范带动贫困村728个,覆盖率达94.1%;
——让产业发展出了彩。全市各类高端水果、特色种植采摘园有16万亩以上,先后有170多位务工人员和经商人士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培育了中坚力量。
“在美丽中脱贫,在脱贫中美丽”
山水相依的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富集。昔日贫穷落后、散落深山的古村落,略加修整便成山间美景,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美丽乡村。
今年4月22日,以春种为主题的首届大别山插秧节在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举行,吸引了鄂豫皖三省26个地市的近万名游客。游客不仅欣赏到美得让人心醉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还能赤脚下田,弯腰插秧,亲身感受传统农耕。经过5年多的建设,里罗城村已由大别山脚下的贫困村,变成步步为景的旅游明星村,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提前实现整村脱贫。
“房子、菜、鸡是自家的,野茶是我上山采摘的。”60多岁的新县田铺乡田铺村村民许秀清用自制的野茶招待客人,去年她利用自家院落开了农家客栈。看老人忙不过来,在江苏打工的儿子和儿媳也相继返回家中帮忙。
田铺乡人大主席谭仁军介绍,近年来政府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村民以资金和房产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与上海一家公司共同开发,将200多间老房子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创客小镇”,因为村里有了产业,10余户居民从外地迁回。
如何践行“两山理论”,真正让绿水青山淌金流银、让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说:“信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美的基础上建设美、创造美,建成了诸如西河、郝堂、帅洼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这些美丽乡村,文传古今、形兼南北、品貌各异,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色,既是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又是市民回味乡愁、体验农耕文化的极好乐园。”
近年来,信阳紧紧围绕精准脱贫这个主旋律,通过“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全域大公园”,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人不出村,村头脱贫”的精准扶贫之路,实现了“在美丽中脱贫、在脱贫中美丽”。
如今,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产业也在加速形成,如星星之火遍布老区信阳,困难群众脱贫步伐不断加快,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多彩田园”激发出农村发展的持续动能,唤醒了美丽乡村沉睡的财富,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明港机场引擎轰鸣,信阳名茶从这里飞越大洋,香飘万里。
淮滨港汽笛长鸣,数万吨优质弱筋小麦从这里装船起运,变成美味佳肴,让人唇齿留香。
高速路上车流如注,一辆辆冷藏车满载华英鸭、淮南猪、南湾鱼,让千家万户迷恋舌尖上的信阳……
多彩田园幸福梦,老区信阳梦正圆。信阳以多彩之神韵绘就出产业扶贫的华章,不仅让贫困群众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多彩梦想愈来愈近,也为乡村振兴的多彩卷轴点缀了丹青妙笔。(压题照片为新县箭厂河乡美丽乡村一瞥。本报记者 郝光 王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