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乡村美起来 百姓富起来


——我市以人居环境改善助推乡村振兴走笔

本报记者 马迎春

冬日的早晨,漫步平桥区郝堂村,静谧整洁的村庄、白墙黛瓦的房舍、一尘不染的庭院……田园风光如画,整个村庄在层峦叠嶂的山峰与萦绕飘逸的晨雾中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不仅是郝堂村,如今的申城大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已然成为很多乡村面貌的真实写照。

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背后,处处体现着市委、市政府立足民生、改善人居环境的魄力和智慧。

近年来,我市坚持“抓环境就是抓扶贫”“抓环境就是抓振兴”的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融入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大局、大势之中,创建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1319个、示范村672个,由此,带动5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走出了一条以人居环境改善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重在建,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昔日的农村面貌已经成为历史。走进息县项店镇张庄村,笔直干净的村组路纵横交织,路边野菊花随风摇曳,笑迎来客。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和垃圾回收站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村民们生活有了新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一阵风,必须经历一个由‘整’到‘治’、由‘管’到‘建’的过程。”在今年6月26日召开的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刘国栋代表信阳作典型发言时说,“我市出台了《信阳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五年行动计划》,提出每年每县建设10个美丽乡村、一条美丽乡村景观线,到2020年,全市50%的县(区)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区),40%的乡镇建成美丽宜居示范镇,30%的村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

近年来,我市每年投入7亿元以上,以奖代补,对治理农村垃圾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全覆盖,垃圾清理做到日扫日清,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另外,在创建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示范村的基础上,我市还建成了16条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荣获国家级荣誉154个、省级荣誉657个。

守住魂,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走进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的一户农家院,记者被改造之后的房屋所吸引,这里既干净典雅,又不失农村民居的原汁原味。“房屋改造是新集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亮点。2014年开始,明港镇政府鼓励农民依照豫南民居风格新建、改造房屋,修缮各式建筑多处,这些富有田园特色的精品建筑吸引来了众多游客。”村民刘建兵告诉记者。

像明港镇新集村这样的豫南民居我市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农村文化基因传承作为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

注重保护农耕文化。在村容村貌提升中,我市着力保护农家风情、传承农耕文明,对农村中的老房、老墙、老井、老树、老作坊等“五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保护性改造,129个古村落再度焕发青春。注重提升传统文化。通过道德文化教育,使贫困村落蝶变为乡风淳朴、邻里和睦、德孝风行的美丽宜居村。注重传承红色文化。发挥信阳革命老区红色景点多的优势,筑牢乡村的红色基因。注重弘扬时代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倡树乡村文明新风。全市组织1762个文明单位结对帮扶1395个村,已有783个村具备“七个一”标准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达标村。

抓根本,让乡村产业兴起来——

令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村民杨吉清没有想到的是,国庆黄金周短短7天,他家的农家乐就能收入好几万。从2014年2月开始,湾店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游客渐渐多起来。脑子灵活的杨吉清和妻子把自家的两层楼房改装成了家庭旅馆“溪柳居”。“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比出外打工强多了。”杨吉清说。

杨吉清的致富路是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动乡村产业兴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有力抓手,以“家园美”带动“家业兴”。

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发挥信阳丰富的特色资源优势,实施以“美丽乡村+合作社+贫困户”等八种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多彩田园”示范工程,把贫困户连接在产业链上,既解决农村美化亮化的“面子”问题,又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里子”问题。

做活“美丽经济”。注重在环境整治中配置旅游要素,发展民宿经济,把老旧的农房变成客房,把绿色的农产品变成礼品,把生态田园变成公园,实现美丽与经济共赢。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市依靠特色农业,带动310个村、60多万人增收,为乡村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大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大别山区广袤美丽的青山绿水中,我市将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谱写乡村振兴的壮丽新篇章,打造一个更加靓丽的魅力信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