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罗山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基础性产业的农业,也取得巨大成就,实现历史性转变,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突破以粮为主的格局,该县坚持以培植茶叶、蔬菜、畜禽、植物油、水产、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1978年,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9.8%、1.6%、18.1%、0.7%,到2016年,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达的63.7%、4%、23.2%、4.6%。在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83.5:16.4调整到2000年的63.7:36.3。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以南湾、石山口两大灌区为核心的100万亩优质稻基地,年产优质稻米6亿公斤;以沿淮乡镇为核心的42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年产优质小麦1.2亿公斤;以周党、竹竿为核心的4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年产植物油7500万公斤;以沿浉淮河、竹竿河及县城、周边乡镇为核心的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年产蔬菜3.6亿公斤;以南部9个乡镇为核心的26万亩茶产业种植加工基地,年产干茶560万公斤;以楠杆、莽张、彭新、周党、庙仙等乡镇为核心的畜禽养殖加工基地,年产肉蛋奶2000万公斤;以县城周边和灵山镇为核心的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年产值超过15亿元,形成了“南茶、北菜、中部种植养殖、环城花卉苗木”的“板块经济”发展格局,特色农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提升。
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户经营从分散走向规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上而下推行的农村分田到户(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较短时间内解决了罗山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却形成了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模式。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罗山县在两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在规模、效应、水平上下功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2年,罗山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2017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51.4万亩,其中流转耕地72.2万亩,流转林地66.7万亩,水面和其他流转面积11.8万亩。
截至目前,全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5家;各类家庭农场1000余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河南友邦木业公司、河南包氏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信阳淮河林业公司、罗山亿峰生态林业开发公司成功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
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从单一发展走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罗山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围绕粮食、茶叶、蔬菜、畜禽、植物油、水产、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通过大力扶持农业龙头、加强基地建设、强化品牌建设、开拓农产品市场等一系列重要措施,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4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发展到485个,从业人数1.2万人,资产总值达到17.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13.5亿元,销售收入51.6亿元,带动农户6.98万户(含县外)增收,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3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35%以上,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大力发展绿色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罗山县观光休闲农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自发兴起到政府引导、不断规范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罗山县紧密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加速推动传统农业纯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功能的方向转变,带动本地和周边农户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成为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业转型、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的增长点。截至目前,全县建成200亩以上、主要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带有休闲观光性质的现代农业园区48个,全县18个乡镇(不含城关镇)基本实现“一乡一业、一乡多园(观光园、示范园)”;年经营额2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园区)48处,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
同时,绿色农业也在罗山茁壮成长,尤其是2007年以来,全县紧扣“无公害”这个主题,发展绿色、健康、无污染,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强商标意识,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共发展42家农业企业(组织)获得“三品一标”、商标、省级名牌产品标识,29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有农产品商标注册32个(其中河南省著名商标6个),获得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8个,“仙灵牌”“申林玉露”“申林薮北”“灵山剑峰”“健民稻米”“尤店北李湾萝卜”“朱堂红萝卜”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已成为罗山名片。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农业技术从书面走到田间地头。罗山县注重发挥第一生产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如水稻生产由高改矮、矮改杂、杂改优过程转变,促进现代农业迅速发展。1978年,该县农业科技发展迟缓,农业机械基本没有,科技贡献率极低。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达17%。进入21世纪,全县已完全建立了种子、植保、农村沼气、土肥等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平均每年推广新品种2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多项,农业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0%。截至目前,全县构建了功能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高效农业比重达30%以上,新品种占8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已在60%左右。同时,持续开展送科技入户活动,在全县农技人员中择优选定了56名技术指导员,联系帮扶56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5600户农户,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打通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推动农民收入从低水平走向高水平发展。改革开放前,罗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40年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罗山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高标准粮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仅2017年,全县投入资金4.23亿元,清淤整治河塘1013口,整修硬化渠道29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新增旱涝保收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改善灌溉面积等18.3万亩。积极开展“兴罗杯”竞赛活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市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连续4年荣获“信阳精神杯”。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666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11128万元增长70.1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增长。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2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131元增长了87.9倍,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