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立明
漫步街头,你会发现,如今的市中心城区,占道经营的没有了,道路变得越来越整洁,休闲绿地越来越多;农贸市场规范了,小区、社区的环境改善了,随便走到哪里都是一种享受;家门口散发油烟味的烧烤摊不见了,空气清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变化,正是我市撤地设市20年来坚持不懈创建的奋斗成果。
2007年,我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2009年,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省级文明城市成功;2010年,我市喜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5年,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功……信阳人一路高歌猛进、连摘桂冠,以志在必得的决心、背水一战的魄力,让信阳这座魅力之城发生了嬗变,璀璨的“豫南明珠”愈加光艳动人!
“没想到老区信阳发展变化这么大,没想到信阳领导对创建工作这么重视,没想到信阳创建成绩这么突出,没想到信阳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创出这样的成效。”这一个个没想到,正是许多领导和外地客人来信阳后的真切感受。
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以创则必成、创则一流的气魄,务实大干,创新实践,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着手,一路高歌猛进,解决了很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很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全市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愈加精细,城市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明显优化,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创”出城区新形象
“自从4月份拆迁后,每晚来这儿散步的人就多了起来。”昨日傍晚,秋高气爽,平桥区农林路上,正在散步的市民何欢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林路已成了林荫大道,在这里散步是真是一种享受。”
以前的农林路可不是这番景象。占道经营、交通阻塞、人声鼎沸……多年来,因为大别山商场改建,商户临时转移到这里经营形成的“马路市场”一直被周边居民所诟病。“以前最怕上下班高峰期和周末,因为堵得厉害,每天都要提前半小时左右出门。现在,路好走了,道路两边的景观也进行了美化、亮化。现在每天走在这条路上,整个人心情好得不得了!”何欢眉开眼笑地对记者说。
何欢的感受正是创建给信阳这座魅力之城带来的最大变化。我市坚持为民创建,持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着力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在科学规划上下功夫,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在问题整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3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在平桥区调研时指出,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城市为重点的创建要求,坚持高标准真创建,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市设施,优化城市环境,从而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出门见绿,步行不远就有游园,可健身、休闲、娱乐、亲近自然……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正在享受这样的健康生活。这都得益于我市近年大力推进的小游园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新增公园游园26个,新增绿地面积91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及各县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稳中有增,创建给市民们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小游园街头“朵朵开”,惠及城区各处,深得市民称赞。11月12日,在天伦广场晨练的居民罗涛神清气爽地对记者说:“市里搞文明城市创建,我们普通市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将创建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长效机制全覆盖,把文明创建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通过日常督导、即时反馈、专项通报,狠抓落实,形成了全市上下协同联动、齐抓共管、常态长效的创建格局。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及占道经营、环卫设施、户外广告等攻坚行动,集中对乱停乱放、乱拉乱挂、乱搭乱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查处取缔。浉河区小南门、师院东门,平桥区农林路、邮电路,南湾湖风景区南湖路等马路市场整治效果明显,强制拆除顶风抢建的违法建筑20余万平方米。持续推进车站区域、信阳东站区域、百花园区域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提升,擦亮城市“名片”,突出市容治“脏”、交通治“乱”、环境治“差”,强力开展大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改观很大。
创建,是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求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 “人人有个好身体、家家有个好生活、处处有个好环境、天天有个好心情。”这是如今信阳市民的真切感受。
“创”出市民新风貌
市民是一个城市的主体,市民的素质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而城市的文明说到底是市民的文明。没有文明的人,就谈不上文明的城市。持续不断的创建工作,使我市市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文明素质得到了提升。
最近这一年,井喷式涌现出的“信阳好人”时常成为信阳人的热议的话题和朋友圈刷屏的焦点。从三闯火海救人牺牲的烈火英雄李道洲,到以身挡车为救学生英勇牺牲的英雄教师李芳,再到三次跳水救下落水者的66岁老人李守发。从全国道德领域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到普普通通的市民,他们用一桩桩善行不断刷新着信阳城市文明的新进程。
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表彰,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熏陶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以道德楷模催生榜样力量,以身边好人引领城市文明。
行走在信阳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是一条条醒目的宣传标语或一个个精心绘制在墙的道德模范故事;从国家级、省级、市级文明单位,到普通街道,再到一个个社区,道德讲堂如雨后春笋般举办,道德规范与文明行为准则在不经意间入脑入心。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志愿者15万人。他们活跃在社区、车站、公园、广场、街头,引领着创建的潮头;他们开办爱心粥屋,运转三年来,每天为400余名环卫工、流浪人员、残障人士及孤寡五保老人提供免费早餐,成为信阳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在城区主要交通路口挥着手中的旗子,对过往的行人和驾驶员进行劝导,让交通高峰期秩序井然,通行顺畅……
志愿服务的光芒不断闪耀,广大市民文明创建的热情充分释放,全市上下一颗颗爱家之心、进取之志、炽热之情被唤起。广大市民发自内心地参与与支持,由内而外地改变和行动,成为信阳创建工作的一股强劲的动力。
6月23日,市长尚朝阳在浉河区督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说,要以文明理念为引领,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素质,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干了十几年环卫工的刘明对市民文明行为的变化感触最深:“以前,商户随意丢弃垃圾现象严重,只要有垃圾就往门口扔,一天打扫几遍地上都不见干净。这么多年开展创建后,我感觉商户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卫生习惯改变了,我的活儿一年比一年轻松。每个商户门口都干净整洁,创建真是得民心啊!”
日前,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正式启动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创建办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信阳市民行为习惯,借鉴其他地市的经验,制定出台了新的信阳市民文明公约——信阳文明20条,吹响了新的创建号角。眼下,在这场以各级领导当好“管家”、各级各部门共同“建家”、全体市民自觉“护家”的攻坚战中,信阳人正以崭新的风貌,精心共建一个美丽文明之“家”。
“创”出民生新改善
开展创建活动,树立的是形象,改善的是环境,提高的是素质,受益的是群众,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更是顺应民心,合乎民意、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用市民王先生的一句话来说:“连续多年的创建,让信阳的水变清了,街道变干净了,花草树木变多了,住起来更舒适了!”
如果说环境的改观,是创建带来的外表美,那么民生问题得到的改善,则是创建带来的深层内在美。
2017年3月,市民刘女士反映浉河区民族胡同内路灯不亮疑虑,市长热线办公室立马通知浉河区迅速办理。经督促,五里墩街道迅速指派工作人员对该胡同内的路灯进行全面检修,目前路灯己恢复正常照明。
2017年4月,市民熊先生对上下班每天经过的浉河北路关桥至虹桥路段路面破损情况感到疑虑,在拨打市长热线后,市城管执法局立即督促市政公司将该路段整修终了。
这得益于一系列“民声”监督渠道的优化。民之所盼、政之所为,市政府借助12345市长热线、民生短信手机平台和投诉电话,把抓好日常督办和集中督察活动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一大批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了为民排忧解难的“绿色通道”,真正做到了群众有所需、创建有所应、件件有落实。
除此之外,我市城市管理领域立法实现突破,《信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已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数字城管”等市级平台系统功能进一步优化,将信息采集重点区域向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延伸;"12319"热线累计受理处置城市管理问题1.5万余件,督促着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的不断升级……
去年以来,我市强力实施城市建设提质工程,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当前亟须与长远发展,在修订完善供水、绿地、燃气、照明、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基础上,实现专规向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集中供热、城市节水、农村垃圾治理等的延伸覆盖。紧抓政策机遇,围绕国家、省各类战略发展规划,重点谋划2018-2020年度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综合管廊等建设项目108个,概算总投资约110亿元;市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中央、省重点支持,全市累计争取到位上级项目资金2.34亿元。发力项目建设,中心城区供水主干管(滨河南路)改扩建工程、新十八大街南段贯通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南湾污水提升泵站工程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实施,项目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统筹基础配套,坚持地上地下同步、建设养护并重,全市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10.94公里、燃气管网129.4公里,新建消火栓305台套,完成背街小巷综合改造266条,城市市政设施配套率较往年有了较大提升。
同时,围绕“美丽信阳”建设,我市注重将生态修复贯穿于大气、水污染防治全过程。环卫清扫保洁更加精细。积极探索推行“以克论净”“十净五无”作业标准,采取多种机械“联合作业”,全市新配套洗扫车、高压冲洗车等大型环卫作业车辆209辆,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坚持开展“公厕革命”和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运营管护,按照二类以上标准新改建公厕191座,新增垃圾转运能力1000余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一桩桩实事,一次次提升,为全市创建注入了敢打能胜、连战连胜的志气和势在必创、志在必得的勇气。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梦想与荣耀。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不断抓创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领全市人民创出了新面貌、引领了新风尚,实现了新升华。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众多的发展成果必将更好地惠及我市广大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加安宁、更加幸福。信阳这座魅力之城必将以更优美的环境、更有品位的形象、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昂首迈入新时代。(压题照片:“雾炮车”在市区街头洒水除尘。本报记者 王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