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 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访两次重走长征路的老党员李建设

本报记者 邹乐 马迎春

“回首两次重走长征路的日子,虽艰辛,但更多的是满满的收获!”近日,第二次重走长征路的平桥区文化局原副局长李建设回到了家乡。昨日,记者采访了64岁的他。提起两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李建设告诉记者,第一次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是2011年,那时他和老伴儿一起,历时一年半,走了58600余里;第二次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是今年4月份,他和罗山县老党员李长万一起,历时6个月,走了28000余里。

“我生长在大别山下,从小就受到了浓厚的红色文化熏陶,小时候经常听老红军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我幼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那时候,最朴素的理想就是能走一次长征路。”谈起重走长征路的初衷,李建设如是说,“工作后,我业余爱好就是摄影和研究大别山革命历史。多年来,我跑遍了大别山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大量的红色历史图片资料。平时也十分注意搜集一些革命历史资料,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红军的故事,对红军的精神更加崇敬了,也更加坚定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

据李建设介绍,重走长征路途中,他们每到一处,都要到当地党史部门,翻阅查找当地党史资料,实地考察革命遗址和英雄纪念碑等地并拍照记录。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到烈士墓前缅怀先烈,看望健在的老红军,为红军后代赠送红军帽。每晚,他们还要坚持写日记,再把日记内容发到网上,向网友分享他们的故事。由于大量的工作要完成,加班熬夜也成为他们在“长征”途中的一种常态。

“一般来讲,在凌晨两点钟之前没有睡过觉,有时候一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说这话时,记者明显地看到他深深的黑眼圈。

“重走长征路途中,每到烈士墓前,我们都会分别敬献上代表信阳市委、市政府,平桥区委、区政府,罗山县委、县政府和我们自己的4个花圈。我们不喝酒,路上却带了很多信阳产的‘金河南’酒,为的是一路上能为牺牲的先烈们敬上家乡酒,让他们暖暖身子。我们想以这样的方式,为先辈们带去家乡的问候。”李建设说。

“虽然长征年代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是红军长征的故事是我们不能抹掉的记忆,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弘扬。”李建设告诉记者,“我想通过重走长征路这种形式,影响其他人,让他们学习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们新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李建设同志有一个女儿,已出嫁。采访最后,他告诉记者:“我一辈子的积蓄大部分都用在了重走长征路上,虽没能给女儿留下金钱财富,却给了她精神财富,那将更好地指引她走好人生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