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 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绘就脱贫画卷 携手圆梦小康


——息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讲解政策
调查摸底
情感交融
乔迁新居
实现就业
技能培训

本报记者 马迎春

“以前做梦都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房子,现在梦想成真了!”11月2日,息县小茴店镇张老庄周庄组贫困户周光友站在新房子门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息县项店镇贫困户路田是位聋哑姑娘,如今她也搬进了新房子。她的丈夫曹诗远告诉记者:“路田现在在家门口的帐篷厂上班,一个月工资两千多。我在工地一天也可以挣200多块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周光友、路田的故事只是息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

时下,息县的山川田野间,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息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瞄准目标,克难攻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7年年底,息县已退出贫困村72个,脱贫13142户5368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97%。

党建: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新上任的第一书记有干劲儿!”“何书记很有想法,是个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的好书记!”2017年3月,县妇联办公室主任何蕾被派驻到陈棚乡张塘村担任“第一书记”。任职一年来,这个90后“第一书记”用足绣花功夫为张塘村村民带来了别样的幸福生活,也赢得了村民的高度赞扬。

在息县项店镇张庄村村部的墙上,挂着“生态宜居红旗支部”“产业兴旺红旗支部”两面红旗。“为这两面红旗,我们村‘两委’可没少下功夫。”项店镇组织委员、张庄村责任组长门洪欣感慨道:“红旗评选激励机制的形成,充分调动了村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县目前有1000多个基层党组织、2.5万多名党员,如果每个党组织都建强了,息县的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息县县委书记金平在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县委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金平表示,“只有充分调动村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才能建强班子,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带动乡村发展。”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息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

配齐配强基层扶贫队伍。利用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有利契机,配齐配强了村级党组织书记,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借助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按照每村2-3名的标准,全县共发现和物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834名,通过跟班学习、参与中心工作,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

加大资金投入。息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搬迁、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整合项目资金,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有效平台。2017年投入扶贫资金17.05亿元,2018年计划投入扶贫资金30.15亿元,综合用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

健全精准指挥机制。将全县划分为脱贫攻坚四大战区,明确4名县委常委担任战区指挥长,分包乡镇(办事处)县处级干部为副指挥长,县直帮扶单位为战区成员,促进信息共享、政策落实。

完善集中总攻责任体系。研究制定了《息县脱贫退出集中总攻责任体系》《息县脱贫攻坚各专项组工作职责》,明确了从县委书记到帮扶责任人11类责任主体的135项责任;强化专班推动,将专项工作组由10个调整为22个,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时间节点。

创建“五面红旗支部”。息县把创建“五面红旗支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严乡强村育新计划”抓手,在全县农村党组织中开展以争创“产业兴旺红旗支部”“生态宜居红旗支部”“乡风文明红旗支部”“治理有效红旗支部”“生活富裕红旗支部”为主要内容的“五面红旗支部”活动,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村支部每评上一面“红旗”,半年内支部书记工作报酬每月上调600元、村(居)委会主任上调500元、其他村(社区)干部上调300元,真正让干得好的有荣誉、有待遇。

建立脱贫攻坚统领机制。把基层党建、项目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纳入攻坚范围,每月集中观摩1-2项重点工作,不间断对23个乡镇(办事处)和348个村(社区)开展巡回督导,做到问题在现场发现、考核在现场完成、压力在现场传导、工作在现场推进。

建立资金项目防控机制。成立全县涉农资金专项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全县整合涉农资金类项目开展无缝隙、全覆盖式的督查,确保各项扶贫项目精准落地、阳光落地。

从严追究责任。树立失职问责导向,严格执行脱贫攻坚问责追责机制。建立周督查、月观摩、季评比、半年考评和年终考核长效机制,严格评估考核和结果运用,对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综合考评结果“较差”的6个乡镇、8个县直单位,县委常委班子集体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和联系县处级干部,并纳入重点管理,限期2个月内整改到位,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产业:

助推脱贫攻坚新成效

40岁的陆斌回家乡八里岔乡建设了生态苗圃基地,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苗圃基地种植有紫薇、金叶槐等100多个树种,陆斌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漂亮的花园。

贫困户张士芳是陈棚乡张塘村村民,通过县里“巧媳妇”免费技能培训,她接触到了流苏编织,学会了一门手艺。如今,她又成了村里的编织技能老师,带动了村里30多户贫困户加入流苏编织行列,她希望带动村民用巧手编织脱贫致富梦。

东岳镇杨庄村贫困户杨高辉家有三个孩子上学,父亲体弱多病,一家人生活十分窘迫。在产业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杨高辉成了豫道农业的对口帮扶贫困户,成了厂里的一名产业工人,每月不仅能领到3000元工资,还能享受到每季度1000元的固定分红。家里的3亩多地,也种上公司签约回收的脱毒红薯苗,每年一亩纯收益1800多元。“这样的生活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朴实的杨高辉经常和乡亲们念叨。

......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产业扶贫,正是瞄准了“穷根”靶心。近年来,息县紧紧抓住产业脱贫“命脉”,竭力消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催生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真正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立足农业大县实际,息县聚力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突出发展主食主导产业,建立弱筋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机制,通过规划引领、贷款支持、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壮大县产业集聚区内的主食企业,吸引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到企业生产的产前种植养殖、产中生产加工以及产后销售运输等环节,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

息县还因地制宜,结合淮南多为缓丘垄岗地带,群众有养牛、养羊、养鱼习惯等特点,通过到户增收项目,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

息县中部沿罗淮公路两侧的孙庙、项店、夏庄等乡镇,多年形成了种植高效林果、特色蔬菜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生态观光园,季节性用工量需求很大,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就业;

息县不断完善“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龙头企业+扶贫基地+贫困户”长效机制,探索产业+金融扶贫模式,创新“风险补偿基金+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金融部门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87亿元,惠及贫困家庭7740户;

息县北部土地肥沃区域,则成了全县的高标准粮田生产区,他们通过大力应用新技术、发展新品种,举办种类农业应用技术培训班,坚持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农药和技术一揽子服务,着力通过高产优质粮油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牵手中原农险建立“保险+就业+扶贫”新模式,理赔资金1823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8277个;

建成投产“多彩田园”示范工程263个,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带动贫困户9968户;

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22个,惠及贫困户880户;

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2194人,发放市外务工交通补贴129万元,引导4317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开发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性(服务)岗位9562个;

对持续增收有困难的2958户贫困家庭实施“3+1”增收措施,确保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4000元……

“2018年持续落实到户增收政策,扩大了到户增收项目实施范围,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特色产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造血’能力,实现稳定持续增收。”据息县产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已累计为23个乡镇(办事处)的9108户贫困户发放到户增收项目补贴资金2949.2711万元。”

文化:

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夜幕降临,音乐响起,熟悉的旋律回响在项店镇张庄村文化广场,伴着节奏,跳着广场舞,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更乐呵了。

漫步息县夏庄镇街村,远远就能听到村里的广播声。村民一边做着手里的家务活,一边听着广播播放的扶贫政策。村民赵云笑着告诉记者:“俺不认识字,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看不懂,但自从这广播装上后,每天都讲些关于垃圾分类、赡养老人的知识,现在俺对于国家的政策精神也懂了些,心里有了底。村里还开展孝亲敬老活动,给65岁以上的老人举办饺子宴,俺等会儿也去凑个热闹帮帮忙。”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息县把文化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激发文化扶贫内生动力。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该县投资2600万元再建非贫困村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个。为全县343个农家书屋配送了总价值48万元的图书,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000余场。“百姓宣讲直通车”“正能量加油站”、广播“组组响”工程,全面唱响党的好声音,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提升群众圆梦小康精气神。

教育引导扶观念。组织脱贫技师深入乡村开展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政策、垃圾分类等知识培训83场,有效提升群众内生动力和乡村治理能力。面对乡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乡村文明亟待加强、乡村治理亟待提升的现状,息县选取8个村(社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开展生态文明日、积分兑换、环境卫生评比等,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完善了乡村治理;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形式,实现家庭垃圾源头分类,引导群众自建洁净美丽幸福家园。

加强孝道宣传,以德育人。该县以全民拟定、全民参与、全民表决、全民告知、全民承诺的村规民约立德;开展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加强孝道宣讲,成立孝善理事会,设立孝爱基金以孝善敬老育德。公检法司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敦促将被赡养人接入安全住房共同生活的通告》,给“弃老族”上“紧箍”,更多老人从破瓦房搬进了新楼房。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弯柳树村坚持“文化引领,道德育人,改善风气,产业跟进,共同致富”的扶贫模式,先后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30多家媒体报道,该村第一书记宋瑞2016年荣获“河南省十大年度扶贫人物”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称号,成为全国扶贫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典型示范扶信心。脱贫攻坚,不仅要层层传导外部压力,还得处处激发内生动力。该县经常在各乡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媳妇、卫生清洁户、脱贫致富户、乡贤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广大党员和群众设立标杆、树立榜样,通过典型示范使贫困户增强生活的信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激战正酣;决胜全面小康路,任重道远。一串串详实的数据,一套套系统全面的精准扶贫方案,一本本内容精准的扶贫工作手册,一支支精干过硬的扶贫专业队伍……全县人民奔小康的铿锵足音,正在息县大地激荡澎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