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 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枝一叶总关情


——息县“四大振兴”工程利民生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医疗工作者为康乐敬老院老人义诊
村民乐享文化福利
息县人民医院
濮怀风情“专场演出现场”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本报记者 杨柳 徐冉

息县地处中原腹地南侧、千里淮河上游,古老精深的农耕文化与绵绵细密的淮水文明于此交相辉映。近两百万亩的“中原黑土地”长久凝聚着“息壤”的神力。从商息古国延续至今,“息”就是这片土地的名字。历数三千多年,不易其名、不改其治,被史学界誉为“中华第一古县”。

为实现这方厚重土地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县县委、县政府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把民之所向作为施政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实施教育、交通、卫生、文化四大振兴工程,办好人民群众期盼的实事要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爱民心声千古流传。的确,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教育振兴泽万代

11月6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的校园内,书声琅琅,崭新的一期教学楼在秋日的暖阳下熠熠生辉。这座举全县之力、凝全县之志规划建设的全日制公办学校,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从建设到招生仅用150天的息县速度。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是息县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的现代化寄宿式学校,完全建成后占地面积1116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数字化多媒体、录直播互动教室、创客教室等一流的现代化硬件基础设施与国内同步接轨。学校采用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模式,依托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打造小班化教学,现已招收初中毕业生3232人,引进重点院校毕业优质教师180多人。

这是新时代息县教育大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息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工程,积极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氛围。

“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人才,人才的差距在教育,凡是重视教育的地方,发展的前景就会令人向往。”县委书记金平在息县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掷地有声。

两年前,息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教育振兴作为全县“四大振兴工程”之首。这种决心体现在息县近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上: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新征建设用地2300多亩、投入资金近19亿元、改扩建中小学校316所,新建县八小、九小、十小等7所城区学校。今年,息县又有6所城区学校及3所乡镇中心校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前全部竣工。全县教育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除了基础投入,息县教育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今年以来,县财政拨款2亿多元,为全县317所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校园校舍、改善校容校貌,为156所义务教育学校购置教育仪器设备,为123所义务教育学校购置图书。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见证了息县大力发展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兴国必先强师,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满足全县教育需求,息县每年的教师招聘数量始终位居全市前列,近五年累计招聘教师接近3000人,更大胆提出“校际结对、教师互派”工作思路,每年按照10%的比例,引导教师队伍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偏远学校流动,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公平。

大投入带来大变化,大发展带来大提升。教育振兴工程的大力实施,教育改革的大刀阔斧,促进了全县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全县中招成绩总分600分以上人数实现从0人到132人的飞跃,高招本科过线率逐年提升,一本进线人数由2013年的370人增加到今年的528人,展现了息县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回应了百万群众渴望教育强县的殷切期待。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也是未来。”在这块千年富庶的土地上,息县教育正迎来一个姹紫嫣红、花香四溢的春天。    

打赢交通翻身仗

“进了息县坡,道路像鸡窝,搓板路坑牛能卧,小坑还没大坑多”。多年来,交通一直是“息县人难以言说的痛”。为补齐短板,近年来,息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群,大打交通翻身仗。该县抓住省交通运输厅对口帮扶的难得机遇,编制了《息县“十三五”交通运输脱贫攻坚规划》,制订了《息县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息县2016年-2018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积极谋划项目,深入发动群众,全力克难攻坚,一大批交通项目加快建设、落地生根。息县一跃成为全市公路建设发展最快、地方自筹建设资金最多的县区之一。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公路、通客车、通邮政”的目标,全县公路路肩培护环境整治完成了3580公里,农村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显著改善,息县交通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58岁的刘志永是曹黄林镇刘寨村的一位村民,他告诉记者:“原来我们的花生、水稻等农副产品拉不出去,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现在随时一个电话收购的就开车过来拉走了,一个电话化肥、种子就开车送过来了。”

息县人正铆足劲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交通佳绩:

高速公路建设引人瞩目。建成通车大广、淮息2条高速公路76.02公里,在建息邢高速公路27.1公里,即将开工建设安罗高速公路5.35公里。待息邢高速、上罗高速建成后,将与大广高速、淮息高速构建起贯通息县东西和南北的高速公路网络;

国省干线改造成绩斐然。S336、SS37改造工程均已完成,G230息县段改扩建项目即将实施,建成后,将形成以G106、G230、S337、S336线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

农村公路建管养连创佳绩。建设“扶贫路”、连通“产业路”、实施“民心路”,畅通交通“微循环”,23个乡镇(办事处)全部通沥青(水泥)路,348个行政村通硬化路;高标准实施农村公路路肩培护、绿化,畅通了农村出行,提高了交通安全;实现了“三无一眼净”,美化了人居环境。

交通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全县共完成交通项目建设投资18.86亿元,修建通村通组道路近2000公里,培护路肩3580公里。农村公路通畅,极大改变了广大农村交通出行条件,一大批民生工程加快了精准扶贫,城乡运输市场的活跃,成为农民奔小康的有力推手。

人背马驮已成故事,偏远乡镇到省城也能半日可达。时空在缩短,生命在延长,息县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快捷,人民群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倾力织就“健康网”

“患者在县医院做手术的主刀医生是国内知名专家”“千余元治疗白血病”“贫困户住院‘零押金’,配‘家庭医生’”……近年来,在息县,更多的医改措施让广大群众感觉幸福来得如此之多,“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早已深入人心,创新医改与健康扶贫的“息县现象”时常见诸媒体,广受好评,其综合支付制度改革及协作医疗的成功经验,被世卫组织赞誉为中国农村卫生界的“小岗村”模式,成为河南省医改示范县。

为解决“看病贵”问题,息县推行新农合综合支付制度改革,群众看病可以先报销后付费,同时还避免了过度医疗。全县纳入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种,从2011年的34个扩大到如今的420个,县、乡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的覆盖率分别达到78.22%和98.5%,基本涵盖了常见病、多发病。

为方便群众、节省医疗资源和医保基金,近两年,息县还开创了门诊临床路径,对一些不需要住院治疗的疾病,门诊治疗亦可享受报销政策,开全市临床路径之先河。

“5+3”健康扶贫保障网是息县健康扶贫扶到边、扶到底的创新和举措,“5”就是包括家庭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民政救助和“信阳市第五道医疗保障线”在内的5项保障。在此基础上,息县又探索出台了提高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开展免费健康签约、强化政府兜底保障等“3”项政策措施。

“县里就有好医生,看病何须赴京城。”息县的“医联体”“医共体”让乡亲们对此感触颇深。

“医联体”就是县级医院对上与市级以上三甲医院的联合协作。近年来,息县人民医院、息县第二人民医院分别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北京阜外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

“医联体”给息县培育出了众多特色优势专科,使群众享受到了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如今,息县人民医院成为信阳市唯一一家二甲医院,息县第二人民医院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在公疗医院基础上发展壮大的二级综合医院。

“医共体”就是县级医院对下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资源整合。息县以县人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为龙头,以20个乡镇卫生院为龙身,以300多个村卫生室为龙尾,建立起了两大医共体。

医共体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云心电、云影像的诊断,医疗机构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共有,探索出了一个“让患者少跑路、让信息多传输”,医疗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新模式,逐步实现全县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息县医改结出的硕果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但医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文化振兴塑名城

“息土生万物,一息三千年。”在息县,一砖一瓦都有“文化烙印”,一景一园都有“文化故事”,一街一巷都有“文化底蕴”。近年来,息县立足厚重的地域文化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振兴工程,逐步叫响了“中华第一县”的文化品牌,为建设美好息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没有历史积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没有现实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为深入挖掘和提炼淮河文化、古县文化、根亲文化内涵精华,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现实内涵,不断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息县完成息夫人文化园、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布展并对外开放,规划建设李若星文化园等;做好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等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叫响“中华第一县”文化品牌。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在城市发展上,该县专门制定了“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产业”等专项行动计划。通过新的联接、重组和融合,激活“中华第一古县”沉睡的文化基因,让息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项目、转化成产业、转化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中,息县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文化设施全民共享原则,把人民满意、群众喜爱作为衡量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准,将文化元素全面有机融入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全领域。记者了解到,该县最新调整中心城区规划五大功能组团,其中:淮河以北为谯楼古城组团、滨水新城组团和生态厨房组团;淮河以南为濮公山风景区组团;淮河以西为息国故城文化组团。在规划的调控下,注重森林、文化、滨水等元素批量融合和运用,舒适与便捷相得益彰,让古典与现代融合共存,波光与水色相互映衬,息县作为“滨水宜居城市”将更加名副其实。

阡陌间绿浪轻涌,花果飘香入鼻息。息县还把保护传统文化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乡村,依托庞湾村原始地理风貌打造成特色古村落;依托淮河岸边冲积而成的月儿湾村,打造了稻田漂流、沙滩娱乐等美丽休闲乡村,在豫南形成独具特色风景线,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息县将文明和谐的家风家训活动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开展“明家规、严家教、树家风”系列文化活动,引导优良家风家训代代相传。全县先后涌现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李涛,被公安部、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好警嫂”的教师李华,“全国十佳法官”姜辉,以及息州义工、红玫瑰献血志愿服务队等平民英雄和团体。

回首过去,文化底蕴悠久厚重;展望未来,文化自信坚如磐石。一座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富有魅力的文化名城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