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 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豫风楚韵添胜景 幸福生活入画来


“一湖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外地来到浉河的游客都会惊叹豫南茶乡的清秀,不经意间,一幅幅触动心扉的风景画就会跳入眼帘。其实,在这个被豫风楚韵浸润着的美丽城区生活的人们,不仅享受着绿水青山,还享受着舒适与安宁、幸福和骄傲。

近年来,浉河区在紧抓经济社会发展不放松的同时,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社会民生,发展文化事业,描绘出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民生画卷。

文明创建持续提升

近期,走在城区各个交通路口,总能看到一群志愿者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手持引导旗,对行人、非机动车辆进行文明引导。这是浉河区全民参与文明出行志愿服务月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浉河区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宗旨,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手,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深入开展,使市民生活更便利,精神更充盈,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创建工作中,浉河区针对中心城区存在的14项突出问题分别成立了专项整治小组,并实行区级领导包片联系乡镇街道制度,确保每个专项组、每项突出问题、每个乡镇办都有区级领导牵头,做到组织保障到位、上下政令畅通。同时,建立区级领导工作台账,明确要求处级领导率先垂范,靠前指挥,切实深入一线帮助基层解决困难。

“现在的居住环境比以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家住五星街道大拱桥社区二十组居民小区的肖阿姨说起自己小区改造的事情赞不绝口,“以前晚上回家连个路灯都没有,路面坑洼,下雨天出门就是一脚泥,现在经过改造,道路平坦、窗明几净,手绘墙面展现文明新风,我们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浉河区从细处着手提升辖区基础设施,以小街、小巷、小区等关乎群众最切身利益的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改造,对辖区范围内300余条背街小巷实施升级改造,硬化路面40余万平方米,设置公益广告5万余平方米,墙体刷白30余万平方米,绿化5000余平方米;升级改造老旧小区100余个,硬化面积7万余平方米,刷白50万余平方米,设置公益广告2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

中心城区各街道还全面推行“一街一长”管理模式,在小巷显著位置悬挂公示牌,街巷长、社区民警、环境监督员、社区负责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一目了然,居民发现任何街巷环境管理问题,都可通过手机号码和微信“扫一扫”直接找到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反映。

如今,道路明亮通畅、楼道干净整洁、街景绿意盎然已经成为背街小巷和居民小区里的常态场景。

碧水蓝天精彩呈现

虽然有着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但浉河区依然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以“治气、治水”为重点,铁腕治污,铁腕执法,持续改善全区人居环境质量,推动环境攻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浉河区认真落实“六控”措施,在控尘上加大道路洒水清扫力度,并细化了工地围挡、场地道路、冲洗保洁、材料堆放、渣土清运等12项整治内容;在控煤上加大排查力度,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销售劣质散煤和禁燃区内使用燃煤的行为,在禁燃区内开展查扣运输、销售劣质散煤的行动;在控烧上利用“蓝天卫士”电子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秸秆焚烧,结合“互联网+”技术,对农田全天候、多角度循环拍摄,实现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在控车上率先完成市定2728辆老旧车淘汰任务,同时严查货运源头企业装载情况以及覆盖情况,坚决做到运输车辆不超限超载,运输全覆盖不抛洒;在控油上组织工商、商务、质监等部门对全区加油站进行定期抽检,严格餐饮项目符合准入条件,建立动态监管台账,确保污染问题切实整改到位。目前全区登记的2074家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门店中,已整治完成2005家,完成率达96.7%;在控排上通过超低限量排放改造、加装治理设施、制定错峰生产“一厂一策”方案等措施,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管控工作。2017年,全区大气质量明显好转,PM2.5、PM10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1%和7.4%,优良天数达到243天,超出省定目标28天。

在水污染防治上,区委、区政府把开展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利民惠民的民生实事来抓,全面落实河长制,及时解决河流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统一监管、社会广泛参与污水治理工作格局。区主要领导还带队对中心城区内河入河口和浉河污水口逐一巡查,根据污染源性质及水质情况,列出问题清单,分别采取截污纳管治理、购置设施治理、建设拦污堰治理、生态补水治理、清河行动治理、生态种植治理、改善条件治理等方式,完成了对12条城市内河的整治工作,全区黑臭水体治理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并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的验收。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多年来,浉河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谋划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重行为民之策,多行惠民之举,为老百姓织起一张真诚、温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浉河区认真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全面实施就业失业登记网络化管理,实现劳动者跨地区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同时努力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近5年向市人力资源“网上超市”录入企业111家、务工人员信息18.6万人,提供就业岗位2857个。浉河区还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开展各类培训,促进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2013年以来,浉河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6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3.8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保障是生存之要。近年来,浉河区深入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成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任务,建立健全了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完善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劳动者的城乡一体、形式多样、标准有别、互通衔接,资金多渠道、运行规范化、信息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9月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9.9万、22.97万、5.62万、4.3万、3.8万、3.89万,实现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并按时足额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浉河区始终坚持民生事业优先保障,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多年来民生投入都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扩容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稳步实施,义务教育领跑全市。卫生事业持续提升,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市三院易地搬迁和游河、柳林卫生院改建工程完成,五里墩、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国家优秀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实施各类农村公路改建、危桥改造项目,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水利、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文化建设惠民利民

秀美的龟山亭依山而建,厚重的琵琶台沿河矗立,城区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拔地而起……走入浉河区,无论都市还是乡村,广场、公园、雕塑、场馆等硬件设施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浉河区特有的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元素都已融入了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以来,浉河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围绕改善文化民生,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和文化服务。目前,全区“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全面铺开。

浉河区还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坚持强化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创作激励机制,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同时,坚持以全市城区各大广场为平台,以各种节庆活动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共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100余场,组织或参与广场文艺演出170余场,社区内各类节日慰问演出、赛事、表彰评比活动500余场,带动了群众极高的参与热情。全区组建起城乡业余文艺队伍近300支,为浉河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引导示范作用,也为浉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

在深化扩展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上,浉河区不断丰富和积淀文化内容,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广泛普及茶文化知识,在全区各个学校内积极开展以“茶”为主题的文艺活动,精心打造了金牛文化公园、千佛塔、龟山亭、琵琶台、景明墓、何家安美术馆、信阳书画院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工程,为美丽浉河建设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情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