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 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赞 两村民组公路加宽三米


本报记者 王凌云

“通过‘阳光村务’微信平台,我们村的大小事务都被‘晒’在阳光下,这不,眼前这条宽了一倍的村级道路就是我们村推行‘阳光村务’的一个最好见证。”昨日,浉河区董家河镇睡仙桥村村民张静指着这条将被拓宽至6.5米的乡村公路高兴地告诉记者。

素有“大美浉河第一村”美誉的睡仙桥村,因美好传说而得名,作为浉河区环南湾湖百里茶廊开放式景观带的第一站,它是农业部公布的2015年最美休闲乡村之一。近年来,睡仙桥村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依托“阳光村务”让群众参与乡村发展决策,用“讲、评、晒”工作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并积极引进项目,推行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扮靓村庄,人人有责。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将民心工程办好办实,“阳光村务”成为乡村振兴的制胜法宝。

睡仙桥村三、四组村民组经游河乡姚湾村到国道312的道路,如今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民心路”,这条被拓宽一倍的道路,源于“阳光村务”的实施。

“这条长2.6公里的水泥路,2002年建的时候只有3.5米宽,因为年久失修再加之道路窄,已无法满足出行需要,村民将此情况反映到村支部。2015年经过上级部门批准,规划将其拓宽至5米,但是群众仍不满意,村‘两委’商议后,组织村干部、网格长和党员代表到道路沿线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征求意见,汇总群众意见后,我们进行集体评议,决定从睡仙桥村长远发展出发,形成初步方案:将道路加宽至6.5米,土地补偿价格普通田3000元/亩、茶田5000元/亩。当我们把方案公开晾晒进行评议时,没想到村民很支持道路建设,没有一个群众提出增加补偿条件。”睡仙桥村党支部书记潘正军说。

“修路是功德之事。这条路,看着就大气,走着很舒心!”村民李运荣说,这条路经过她家门口,以后出门更方便了。据了解,得益于“阳光村务”的推行,该条道路的建设不仅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民意支持,更有了爱心企业家黄真林的资金支持,目前路基拓宽工程已经完成,下一步建设正有序推进。

路虽然不长,但它在睡仙桥村的干部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让民生路变成民心路。当“阳光村务”走进千家万户,“惠民之路”也将通到千家万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