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丁桂玲 文/图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全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总工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创新开展“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组织劳模或创办产业扶贫基地,或创设就业扶贫车间,或举办科技扶贫专班,或参与文化扶贫宣讲,或捐建农村基础设施,或结对扶贫助残济困,用劳模精神之光照亮脱贫攻坚之路。
提升站位勇担当
2016年年初,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市总工会认真落实市委“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要求,适时召开全市工会系统研讨会,统一全会思想,提升政治站位,高位启动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彰显工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价值追求。
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市总工会及时印发了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健全责任体系,强化正向激励,把工作重心、资源配置、组织力量向劳模扶贫工作倾斜,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劳模建功脱贫攻坚的行动热潮。三年来,由1312名劳模先进人物组成的劳模扶贫工作队,创办产业扶贫基地91家,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2360份,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2.2万名,打造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成功范例。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批示肯定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成果,并将该行动列入信阳全面深化改革“红榜事项”。在去年全省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现场会上,市总工会作了典型发言,《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专题报道。今年5月,省总工会决定推广信阳经验,给信阳工会干部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和行动鞭策。
产业先行重“造血”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三年来,全市企业家劳模团队大力兴办产业扶贫基地,实施“多彩田园工程”,走出了一条“劳模创办产业基地,基地带动群众脱贫”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为全市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提供了产业支撑。
全国劳模熊维政、“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熊伟父子俩,从决策层上加强引导,依托绿达山茶油公司,通过签订《油茶园流转协议》,帮带新县周河乡556户贫困群众稳步脱贫;依托羚锐制药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兴办中草药产业扶贫基地,让41户贫困户年获租金10万元,帮带863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可谓是“三亩油茶可脱贫”“十亩药材能致富”。
全国劳模刘文新发挥公司优势,在浉河区郝家冲村建立“茶产业扶贫基地”,另与周边20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合作协议,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协议户鲜叶,保证贫困户茶叶全部采收,实现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在其创办的文新茶村,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巩固扩大了产业扶贫成果。
在中办定点扶贫的光山县,同属市劳模的诚信实业公司总经理陈勇、四方植物油公司董事长向勇,以实体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在全县广为传颂。两人均采取土地流转、劳动用工、农产品收购、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改善发展环境、金融扶贫等“六项措施”,流转土地25779亩,结对帮扶96户,产业带动1122户,帮贫困户拔穷根、摘穷帽,以产业“输血”激发贫困户“造血”功能。
在淮河之滨,市劳模张明勤在“泥鳅大王”陈炳森的技术支持下,依托1200亩低洼易涝地,创办家庭农场,带动15户贫困户脱贫。“稻鳅共养”模式迅速风靡全县,覆盖14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360户1300人。
行走在信阳的田间地头,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劳模扶贫产业基地”的牌子。在常人眼中,这些牌子并不起眼,谈不来“高大上”,但就是这一块块基地的牌子,诠释着劳模先进群体奉献社会的承诺,承载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授人以“渔”强技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围绕锻造“科技扶贫钥匙”,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技术专家型劳模紧盯“渔”字做文章,示范打造科技扶贫品牌,3万余名贫困群众的脱困能力显著提升。
为提升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浉河区总工会扎实开展“百名劳模兴百村”行动,组织劳模建立25个科技示范基地,助推茶产业发展。省劳模、信阳茶都茶业公司经理徐启来,开发出茶叶无性系繁殖和茶树病虫害防控技术,为贫困茶农增产增收送上了“金钥匙”。市劳模、兴达公司总经理周厚刚出资8万元,连续2年聘请河南农业大学专家开展茶产业技术培训140个课时,将210多名培训后的贫困劳动力吸收到公司务工。
在农业大县息县,河南省劳模、息县百惠薯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德,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当工会组织发出劳模助力脱贫攻坚的倡议后,他毅然投身劳模扶贫队伍中,面向贫困群众,在合作社开展“懒汉”水稻育播技术、稻茬播麦技术、红薯丰产技术培训20余期。新华社、河南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播发其建功脱贫攻坚事迹。
当前,信阳劳模科技扶贫的“种子”已然步入收获期。劳模将“授人以渔”镌刻在扶贫旗帜上,群众将劳模形象铭记在自己心头上。
转移就业促增收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模在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中,采取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开设“就业扶贫班组”等形式,拓宽贫困群众转移就业门路,形成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工作局面。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罗山灵山茶业公司董事长钱晓玲,深知贫困群众不易,以“四金”助脱贫: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定期支付租金;吸纳贫困户以茶园入股合作社,定期分得股金;优先收购贫困户荒废的茶园,定期付给现金;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进公司种茶、采茶、制茶,按月发放薪金。目前,公司20多个工种,吸纳了上千人的贫困妇女务工,家庭收入实现了倍增。
市劳模、固始利来针织公司总经理郑昌华,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她免费提供设备、原料、订单,扶持公司熟练工回村镇兴办“就业扶贫车间”,共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其中多数为本地贫困劳动力,人均年务工收入达3万元,成就了贫困群众忙时干农活、闲时能务工、平时照顾家“三不误”的家庭梦。
信阳,是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大市。当劳模将“就业扶贫分厂”“就业扶贫车间”建到乡村之时,也就意味着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顾虑可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可期。
青砖黛瓦、流水潺潺、古树参天,如画西河湾,那是劳模张思恩的“妙笔之作”,是全市工会创优环境,组织劳模开展项目扶贫的缩影!
今年“五一”前夕,新县隆重召开劳模表彰大会,光山县、潢川县、商城县、息县等相继举办“脱贫攻坚·劳模争先”、“颂歌献给劳动者”等文艺演出,那是“讲好劳模故事,提振脱贫信心”主题宣讲活动的重要组成,是全市工会守正笃实,组织劳模开展文化扶贫的声音!
“感谢工会组织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让我的求学生涯不再坎坷”,那是劳模朱耀辉100多万助学捐款的“大爱之心”,是全市工会倾注真情,组织劳模开展结对扶贫的“代言”!
在平桥实训基地的教室里,有一大批来自该区各乡镇贫困家庭的学徒工,那是全国职工教育示范基地的短期学员,是全市工会众志成城,组织劳模开展团队扶贫的风景!
新时代是干出来的。面对脱贫攻坚新形势,市总工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重视发挥劳模“头雁”引领作用,用心播撒劳模精神火种,激发劳动热情,凝聚奋斗伟力,在脱贫攻坚集中总攻中发挥工会作用,见证劳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