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 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迎河柑橘成致富“摇钱树”


本报记者 唐耀兵 时秀敏

10月24日,秋高气爽。固始县胡族铺镇迎河村果满枝头,柑橘飘香。71岁的马功洲老人正在自家房前的柑橘树下剪摘柑橘。

“这柑橘树比俺年龄还大呢,有100多年了,丰收年份每棵树可产果2000多斤,每斤四五元,一棵树就可收入上万元。俺老两口干不了重活,就指望这几棵‘摇钱树’了!”马功洲笑声朗朗。他告诉记者,他和行动不便的老伴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相依为生,正是靠着这远近闻名的迎河柑橘,去年脱了贫。

迎河村紧靠淮河支流灌河,素有“中原柑橘村”之称,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柑橘产区,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柑橘有近300年的历史。据固始县志和宁波天一阁藏书记载,清乾隆年间,固始县迎河李姓知府从湖北带回柑橘,并种植在当地的自家花园。后由清代固始籍状元吴其濬带入宫中,成为宫廷贡品。1978年正式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迎河柑橘”。

“我们迎河柑橘地处北纬32.15°,昼夜温差大,花果期长,汁多、肉嫩、清香、浓甜,富含柑橘甙和柠檬苦素等微量元素,是‘柑中珍品’。每到秋末冬初,来我们这儿旅游、参观、考察、订货的人可多了!”迎河村村委会主任李勇自豪地说。

据李勇介绍,迎河柑橘种植区域选择性较弱,只能在以迎河为中心的9个村种植,栽种在别处就失去了迎河柑橘的味道,所以物以稀为贵。

迎河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4000多人,仅有耕地2700余亩,人均不足七分地。过去群众多在房前屋后种植柑橘树,一棵两棵三五棵,成不了规模。近年来,胡族铺镇因势利导,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鼓励扶持群众大力发展柑橘生产,先后成立了迎河柑橘种植协会、迎河柑橘专业合作社,实行科学栽培和管理,为这个古老地方特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让百年迎河柑橘真正成了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盛果期的迎河柑橘棵株大,一亩地只能种18棵。除了群众庭院种植,近年来,我们发展了连片种植。目前,全镇9个村共种植1.5万多棵。”胡族铺镇党委书记李育茹边帮马功洲剪摘柑橘边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引进河南北国江南农业科技公司,建设柑茶加工基地,开展柑橘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甜蜜产业链,增加柑橘产业的附加值,群众大大受益。”

在迎河村700多平方米的柑茶加工基地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对柑橘进行脱皮处理。目前,有69户贫困户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年加工柑茶5000多斤,产值500多万。整皮做茶,肉做罐头和酒,碎皮加上艾叶和菊花做枕头,可以说,迎河柑橘浑身都是宝,将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脱贫致富!”河南北国江南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李国良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