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丁桂玲 通讯员 方程
时隔半年,再次来到信阳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大型灌区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许可证时,市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甘玉婷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没想到会这么快,以前我办一个证大约需要30天,来来回回跑四五趟交各种材料,现在有了综合受理政务服务,我在家里就可以上传材料,既不用一大早来排队,也不用楼上楼下跑了,在同一个窗口,很快就能全部办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后,带来的变化真是看得见、摸得着!”昨日,回想起之前的办事经历,甘玉婷不禁感慨道。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是政府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去年以来,国务院、省政府连续下发了多个文件,对“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为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市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体化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市委、市政府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进行部署。目前,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健全机制 形成合力
“全面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是群众有期待、得实惠的好事,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周例会制度,研究解决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加速推进;要健全督导考核体系,建立量化、考核、追责、回访机制;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打通政府与群众之间交流沟通渠道。”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市长尚朝阳强调。
我市自2017年8月份正式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成立了信阳市“放管服”和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领导小组,建立了市政府办公室统筹协调、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设计推进、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推进机制,“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日例会、周通报、月督导等工作机制。
我市还先后印发了《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方案》《信阳市投资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管理办法》。《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方案》,围绕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依申请办理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以更快更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为导向,以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为目的,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一网),线下“只进一扇门”(一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次),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信阳市投资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管理办法》市级权限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按照“前期辅导、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办理模式,从受理到办结实行“一条龙”审批。投资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实行“缺席默认制”“容缺办理”和“模拟审批”,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建设工程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受理联合办理事项的申请。
搭建平台 打牢根基
2017年8月中旬,我市正式启动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信阳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包括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和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其中政务服务门户为自然人、法人网上服务总入口,提供网上查询、网上问询、网上预约、网上表格下载、网上全程审批等服务;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监督考核、人员管理、审批管理等功能,实现了政务服务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等功能。
2017年8月31日完成平台系统部署,并打通了市平台与省平台的数据交换通道,2017年10月7日平台正式启用。
目前,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共有674个权力事项可在线办理,累计办理各类事项2.3万件。七县两区共有3320个权力事项可在线办理,累计向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送办件2.67万件。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省、市三级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总体要求,我市开发了政务大数据服务平台软件系统,具有数据的分析、清洗、梳理等功能,依托信阳移动政务云平台进行了部署。目前,已完成住建、统计、环保、财政、发改、工商等9家单位的动态数据对接,完成了残联、规划、司法等23家单位的静态数据入库,共汇集数据量4.25亿条,为网上政务服务提供了数据保障,初步建成了信阳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政务大数据分析展示功能。
2018年5月29日,信阳政务服务网、“信阳智慧政务”微信服务号上线启动仪式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举行,这标志着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正式开跑,实现了由“建”到“用”的工作重心转变,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分建,七分用。为更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多措并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真正发挥起作用。
——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市本级和9个县区完成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187个乡镇和79个政务部门的电子外网互联互通,乡镇和政务部门的电子外网覆盖率均为100%。
——完成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梳理。2017年5月份以来,对全市42个市直部门和9个县区的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集中梳理,编制详细的实施清单,录入省统一行政权力事项库,共计完成市级483项、县级2118项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的梳理。同时,在平台运行过程中,针对事项信息不完善、不精准等情况,对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的事项进行了进一步整改完善。目前,我市市级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共计有813项,其中四星事项(零跑腿、全程网办事项)66项、占总事项数的8.1%,三星级(最多跑一次)事项274项、占总事项数的33.7%,二星级事项305项、占总事项数的37.5%。
——公布“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事项目录。《河南省“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事项目录(第一批)》和《河南省“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事项目录(第二批)》正式公布实施,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再造、联合会审、网上申报、快递送达等方式,最终实现企业和群众办理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
综合受理 智慧服务
为落实“放管服”改革相关部署,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运行”工作,2018年7月25日,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正式开始试运行。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本着先易后难、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的原则,市行政服务中心在一楼办事大厅共设置了两个综合服务窗口开始试运行,将市民政局、市水利局、市安监局、市林业局、市文广新局、市科技局、市民族宗教委、市体育局、市农机局、市粮食局等10个部门的125个行政权力事项作为第一批纳入综合服务窗口的事项进行集中受理。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区域,设置有政务服务一体机、综合查询机、样表机、高拍仪等自助服务设备,为办事群众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群众和企业可以运用网上平台自助申报办理。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是实体大厅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服务,其试运行标志着信阳市“互联网+政务服务”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8年7月27日上午,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一张编号为(信水行许字〔2018〕11号)的信阳市水利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被递交到办事群众手中,这是综合服务窗口试运行以来发出的第一份证书,标志着信阳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一窗受理"工作迈出了第一步。
此外,还印发《信阳市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实施方案》《关于规范全市实体政务大厅建设管理的通知》。依托市行政服务中心实体大厅,对现有大厅窗口布局、服务容量和业务职能进行整合,分类设置“一窗受理”的综合服务窗口,改变部门各自受理,独立办理,业务分散的现状,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数据共享、效率提升,推动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
加速推进 未来可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我市百姓和企业提供更大的便利,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我市各有关职能部门紧盯目标,动力十足——
2018年10月25日前,全市市、县(区)两级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提供的材料减少30%以上,3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2018年年底前,全市各级各部门审批服务办事系统与信阳政务服务网将全部“联上”“打通”,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市级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80%,县(区)级可办率达到70%。
2018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实体政务大厅建设标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监督透明化,市、县(区)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应进全进,达到100%,50%以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
2019年4月25日前,市、县(区)两级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提供的材料减少60%以上,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2019年年底前,除对场地有特殊要求的事项外,审批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实体大厅基本实现“应进必进”,80%以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
2019年年底前,市、县(区)两级基本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理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
“政务上云端,办事不再难。我市将继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打破‘信息壁垒’,优化简化政务服务流程,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标准化、精准化、产品化、平台化、协作化政务服务,努力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标,提升群众获得感。”市行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