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黉学院里上初中


陈洪明

黉学又称文庙,是古代的学校。在息县有这么一座古代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息县初中设在这里。我在这里读了三年书,留下了至今难忘的记忆。

黉学中院南边是立于一米多高平台上的二殿,是一座青砖砌墙,飞檐翘角、造型别致的仿古建筑,当时是学校的教导处。靠后墙正中有长宽各两米的方形讲台,有时王、黄两位校长会在这里给我们讲话,他们操着浓重的息县口音,夹杂着“哪坡儿哩(什么地方)”“弄啥儿哩(干什么)”等方言口语,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让我们受益匪浅。

中院东西两边各九间厢房,是一年级六个班的教室。白色墙壁,红色镂空花格门,屋内有四根顶梁木柱,重梁起架,椽子上铺着薄方砖,砖上缮着灰色筒子瓦,十分气派。学生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知道在城里上学不容易,都十分刻苦用功。上课时专心听讲,自习时间认真写作业,教室里一派勤奋好学的景象。

中院北边的黉学大殿建在两米多高的平台上,旁边有花墙烘托,台上有五间正殿,殿内雕梁画栋,殿外金黄色琉璃瓦缮顶,屋脊上装饰着飞禽走兽,中间簇立着一串黄色圆形琉璃葫芦。大殿四周回廊上有雕刻着雄狮滚龙图案的圆柱,殿前有汉白玉砌成雕刻着五龙捧圣图的斜坡,两边是供人上下的台阶,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势不凡。这里过去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当时成了我们的图书室、阅览室。室内靠墙是一排排书架,放满厚薄不一的图书,中间的木案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期刊、杂志,课余时间,我们就在这里借阅图书,阅览杂志。大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看书,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非常安静。管理图书的徐老师总是端坐在小桌前,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同学们看书的专注,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黉学后院,是我们进餐的地方。我们刚入学时吃包餐,又叫吃“大伙儿”。那时物价很低,每月交六块六毛钱伙食费,也能凑合吃饱,但饭菜比较单调。人饿的时候,吃啥都香,大米稀饭、干饭、面条、豆芽、青菜、萝卜缨、白菜汤,都吃得津津有味。有一次粮库的工人保管不善,大米生了虫子,我们的饭碗里飘起了一丝丝小白虫,大家诙谐地说,全当吃肉了。吃“大伙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百人一起喝稀饭。盛了饭之后,不让有人先吃,得静静地等着,一个个都盛完了,一声“开动”,饭场里立刻响起呼噜呼噜的、暴风骤雨般的喝稀饭声,很壮观。后来改为分餐,又叫吃食堂。卖饭的窗口前排着长队,学生们一手拿着碗筷,一手拿着牛皮纸印的饭票,按秩序打饭。饭场里不时有人喊着不要加队,快点快点,吆喝声不断,热闹极了。

光阴荏苒,转眼三年过去,我们的初中生活结束了。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保送到息县高中上学,但黉学院里上初中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