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华银 张泽元
乌海市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乌海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原乌达和海勃湾两个县级市合并成立乌海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县级行政区和滨河新区管委会,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万,有蒙、汉、回、满等40个民族,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以来,率先在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行城乡单一户籍制度的城市之一,城镇化率96%,全国排名第四位。乌海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9月5日至8日,本报记者在参加中国报协党报分会2018年年会暨“全国百家党报看乌海”新闻采访活动时,近距离感受了这座大漠湖城的奇秀与壮美。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13年9月开始蓄水,形成了118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在这里,我们能和带着绿草香气的春风共舞,能体味到生机勃勃夏的热情,能品尝到万物成熟秋的缤纷,能感受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的豪迈;在这里,我们能看到长河落日、大湖、湿地、沙漠、高山、高山草甸……独属于乌海的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能欣赏到“半城山水半城绿,三沙握手,碧湖映月”的旖旎风光。
这里资源富集,煤炭资源丰富,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进拼搏,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今日之乌海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焦、氯碱化工基地,形成了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为主体,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非煤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8年,乌海市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城”。如今,行走在广场、公园、街道,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各种书体、文房四宝便会以书法墙、石雕石刻等文化景观映入你的眼帘。特别是2014年10月,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书法艺术殿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馆,不仅为乌海增添了浓浓的书韵墨香,更为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舞台。
广厦成阵,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绿意葱翠。绿色,如一条玉带串联起城市“阡陌”,将高山、湖泊、广场、街道、小区连成一幅秀美的“山水画”。今日之乌海,正被郁郁葱葱之绿所覆盖,一个“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跃然于大漠长河之间,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园林城市。
乌海市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无霜期达156-165天,适宜蔬菜瓜果生长,多个葡萄品种荣获国家级奖项,被推荐为奥运会安全优质葡萄。汉森集团、云飞葡萄等企业成为葡萄产业的龙头带动企业。汉森葡萄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2013年第17届柏林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中,选送的“窖藏五星干红、窖藏赤霞珠、典藏蛇龙珠”三款葡萄酒均获金奖。
乌海市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美石资源。拥有 “天书”美誉的5000年前先民留下的“太阳神”岩画,开乌海赏石文化之先河。近年来,乌海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观赏石•乌海博览会”“中国观赏石•乌海博览会暨巴林石精品展”等活动。2012年8月14日,荣获全国首个“中国赏石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