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姜新福 董军)历时5个月的交通执法、公安交警联合治超“5号行动”于8月31日圆满收官。此次行动共检测疑似超限超载车辆18万台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2160台次,卸载超重货物5万余吨,公安交警部门记扣9551分,所有超限超载车辆处罚信息全部抄告至《河南省治理货运车辆超限超载信息四级联网系统》,共有180台“百吨王”悉数落网。
联合执法,路面严查。我市将市级3个公路超限检测站和3个执法大队与浉河、平桥两区执法机构分成4个小组,将8县分为3个小组,依托全市13个公路超限检测站、21个公路超限检测点,交通执法与公安交警集中兵力采取定点检查、流动巡查、突袭夜查等方式,开展联合执法行动786次,在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对超限超载、带车“黄牛”、暴力抗法等违法行为予以精准打击。
标本兼治,源头管控。“5号行动”与监管落实河砂禁采、禁运、禁销令同步进行,路面查超与源头控超双管齐下,交通执法、公安交警在货运源头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08次,督促检查货运源头企业严格落实“六要三不准”制度,共责令41家货运源头企业停业整顿,清理取缔114家非法货运源头单位,超限超载车辆上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路面超限超载运输车辆明显减少。
部门联动,一超四罚。在公安交警部门对超限超载车辆驾驶人依法进行罚款、记分的基础上,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超过3次的货运车辆和货运车辆驾驶人以及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超过本单位货运车辆总数10%的运输企业实施处罚。
信用惩戒,失信受限。我市依法逐级统计上报10种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失信当事人名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等36个部门联合对失信当事人实施3个方面26项联合惩戒措施,限制失信当事人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融资、部分高消费、享受优惠政策等行为。
领导重视,宣传震慑。我市成立了全市治超领导小组,市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要求依法依规开展联合治超行动。在《河南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草案)》立法调研会上提出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加强属地管理,厘清职能部门职责,依法长效治超。在“加强河砂资源开发与管理”座谈会上强调开展联合执法,深化河砂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河砂源头装载,减轻路面治超压力。信阳日报、信阳电视台等媒体与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信阳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对“5号行动”进行了关注和报道,市交通运输局执法处微信公众号推出多篇宣传信息,起到了“查处一批、打击一批、警示一批、震慑一片”的效果。
下一步,我市将以《河南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的实施为契机,严格贯彻落实省、市治超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重在依法、重在规范、重在合力、重在持续、重在提升”的要求,组织实施好即将启动的联合治超“6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