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运
8月28日,农历七月十八,天已渐凉。吃过早饭后,固始县李店镇三保村老庄村民组村民姚广礼便拿着箩筐、扫帚来到村里的路边上打扫卫生。
因病致贫的人并不少见,姚广礼便是其中一个。近日,笔者见到他时,他已经是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年年吃救济,越救越急,有了这个活,我这个老贫困户今年终于可以脱贫了。”姚广礼边说边抖了抖手中的扫帚。
姚广礼年轻时因为家里穷,一直没能娶上媳妇,等到年纪大了,又患上了脑梗死,既不能下地种田,还得买药吃,日子就更难过了。以前都是借住在兄弟家,在评上五保户以后,依靠危房改造盖起了2间砖瓦房,勉强有了个安身之处。
“我今年66岁,年轻的时候因为成分高,一直抬不起头来,改革开放以后,脑子又没人家的好使,不敢出门,就在家里耙田沟,这一亩一分田我种了几十年,农闲的时候就去卖点力气,老了老了还得上这病,年年吃救济,我真是一辈子都没抬起头过。”一提到过去,姚广礼总会习惯性地长吁短叹,觉得没有了做人的尊严。
当地政府在了解情况后,便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为其办理了慢性病门诊,吃药可以报销,在其享受五保待遇后,这几年每年都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五保金。
今年5月的一天,姚广礼的帮扶责任人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政府出台了购买公益性岗位扶持贫困人员实现就业的政策。姚广礼看到了希望,他积极参与,被选聘为村里的人居环境保洁员,负责本村民组公路沿线垃圾的清理,每月300元的工资。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固始县有146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达16.9万人。因为种种原因,贫困村贫困人员大多没有专业技能,或者有力无处使,在社会上较难找到工作。如何为这部分人找到生活来源,一直是固始县扶贫人员想得最多的问题。
被姚广礼称为重新获得尊严的工作叫“政府转移就业岗位”的村级公益性岗位。这个岗位是固始县为贫困村贫困人员找到的一个最直接、最简便的脱贫路径。
2017年以来,固始县在摸准贫困人数后,精准发力,开发了一批公益性岗位,每月各补贴300元、500元和650元不等,用于扶持因病致贫、因老致贫、因智障致贫、因缺乏技术致贫、因灾致贫、因残致贫、因体弱致贫、因大病返贫等贫困家庭成员就业。为了更好地服务贫困人员再就业,各乡镇还纷纷设立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工作办公室,便于统筹本辖区贫困人口的再就业。
一时间,13797个公益性岗位迅速遍布该县各乡镇,不少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在“政府转移就业岗位”中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工作。据悉,固始县通过“老板带老乡”,鼓励贫困户外出创业就业达到6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0077人,基本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通过雨露计划、职业教育等,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4761人,培育致富带头人358人,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的固始籍成功人士就地结对帮扶贫困劳动力2959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方面,我们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好就业人选的推荐和招录工作,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筛选有劳动能力、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人员作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选,并进行公示,切实为贫困户提供持续稳定增收渠道。”固始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行走在204省道沿线,笔者不时看到身穿马甲的环卫工人,左手拿着大蛇皮袋,右手拿一把铁钳,在路边的草丛灌木中俯身捡拾垃圾。他们多半是和姚广礼一样的人居环境保洁员,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们感到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