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韦海俊 通讯员 祝东)近年来,市残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康复训练、关爱教育、社会适应实践等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不断优化有利于残疾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未成年残疾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
健全机制,强化残疾儿童思想建设组织阵地。市残联出台《信阳市残联2018-2020年未成年残疾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三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成立了工作业务指导组和督查组,建立健全了业务指导和业务督查“二合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统筹未成年残疾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优化信阳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建设,设立心理辅导室,及时发现安抚残疾儿童心理、情绪问题。培养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教师队伍。在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教育的同时,在残疾儿童的思想、人格、生活、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程引导,有效促进了残疾儿童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结合实际,以精准康复助力残疾儿童融入社会。2013年以来,我市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定点机构9家,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800余万元,实施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工程,为1500余名0-6岁智力、脑瘫、肢体、听力、孤独症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服务。2017年,全市大力开展精准康复服务工作,0-6岁有康复需求的智力残疾儿童、孤独症儿童、脑瘫、肢体残疾儿童、听力残疾儿童实现了抢救性康复全覆盖,0-14岁残疾儿童人工耳蜗项目需求全覆盖、零拒绝,全市共有711名残疾儿童享受到国家抢救性康复项目。积极做好残疾预防工作,配合市妇儿工委进行“两筛”工作,市残联正分步实施患儿康复救助工作。
开展实践,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把未成年残疾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定点机构康复教育工作内容,与康复教育同步实施、同步建设、同步推进,以传统节日为抓手,通过单训课、励志故事演讲等方式,根据残疾儿童的不同特点开展爱国、文明、自立自强等不同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打造了未成年残疾人思想道德工作品牌,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尊重,有效提高他们的文明道德素质。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让残疾儿童走出去,适应社会、感受社会,在实践中懂礼貌、讲文明,切身感受思想道德教育。借助“六一”儿童节、端午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残疾儿童开展“安全出行,愉快购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来到户外、走进市区,亲身感触斑马线、红绿灯,并学习排队购物,提升日常用品识别能力和户外认知能力。
家长主导,编织机构内外思想道德教育网络。考虑到残疾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各种障碍,在通过康复教育加强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更注重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以家庭为依托,以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为载体,对残疾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双培育”,帮助残疾儿童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聘请心理咨询师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家长焦虑的情绪和康复压力,为残疾儿童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氛围,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形成“机构+家庭”的教育模式,扭转和纠正残疾儿童的不良习惯,为残疾儿童编织从机构到家庭到社会的全方位全时效教育网络。
社会参与,多方合力共同关爱残疾儿童。全市各级残联争取社会各界支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关爱残疾儿童活动,为残疾儿童办实事、解难题,关爱残疾儿童学习生活,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以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为契机,走上街头,精心推出主题宣传展板,让社会各界深入认识、了解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多次结对帮扶在训困难残疾儿童,开展“残健共融”活动,捐助儿童食品、学习用具等,让残疾儿童亲身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关爱,让他们心中充满阳光,促进了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做孝心美德小小少年,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