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是今年全市6个脱贫摘帽的县之一。今年春,光山县召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吹响决战誓师号角,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聚焦靶心、集中火力,向脱贫摘帽发起全面总攻,确保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全市脱贫攻坚集中总攻之年,光山县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调研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新年“1133”发展思路,即围绕脱贫攻坚“创一流、走前列”的目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扶志气、扶智慧、扶产业”为重点,确保政策、工作、责任“三落实”,确保如期实现高水平、高质量脱贫摘帽,以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光山全面大发展。
为了不断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光山县开展了讲述精准扶贫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帮扶干部风采,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营造“爱光山、加油干、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奉献的人生最出彩
讲述人:光山县工商质监局派驻方洼村第一书记 徐开春
2015年,我担任驻方洼村第一书记。临行前,局领导对我说:“驻村第一书记是基层最小的官,肩负的却是脱贫攻坚的大任务,你可要为单位争光啊!”
回到家里,我心情更加沉重:父亲2003年突发脑溢血已经瘫痪在床14年;母亲老年失忆,时常走丢;孩子还小,上学需要大人接送;妻子在单位上班也很忙。内心非常纠结!妻子一眼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你就放心吧!家里有我!”父亲是个耿直的老农民,他不无责怪地说:“一个大老爷们能整天黏在家里吗?何况你还是个党员干部呢!”妻子的宽慰、父亲的支持、领导的嘱托,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告别家人,我在乡干部的陪同下直接赶往方洼村上任,陪同的乡干部对我说:“村里前任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因病去世。继任的村支书、村主任还在物色人选,村‘两委’班子已经瘫痪,这种‘群龙无首’的局面正等着你来收拾呢!”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在方洼村住了下来。
一个月后,我在脑海里织就了“三张图”。一是方洼村“平面地形图”。全村10.2平方公里,2082亩可耕地,6000亩山地,26口大塘。二是方洼村“贫富立体结构图”。全村436户、1746人,其中贫困户128户50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9%,包括地形地貌、就业状况、人均收入、致贫原因。三是精准脱贫“路线图”。这张图重点是“两个规划”,分别是《方洼村产业发展规划》和《方洼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心里有了这三张图,我放开手脚抓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建班子,树正气,通过考核,迅速组建了村级“两委”班子。第二件是定规划,促发展,重点完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富民产业两大任务。第三件是引项目,保脱贫,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得刚进村的那个晚上,我没地方住,随便拼起几张桌子,在蚊虫的叮咬中熬过漫漫长夜;刚进村的那些日子,为整好扶贫档案,我连续十几天埋头在1400多页卷宗里,每天熬到凌晨,没吃过一顿当餐饭。转眼已走过3年的时光,方洼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成乡村组道路19.55公里,整修大塘16口,整修以路带渠工程2.6公里,改造低产田2082亩,新开辟集团茶园650亩,开挖“房前屋后一亩茶”670多亩。村里以集体名义承包了河南蓝天集团526亩油茶园管理任务,安排35个贫困户就业,每户年增收8000元以上。
如今,我在村里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大家几分尊重。王岗村民组70多岁的王全富曾拉着我的手说:“徐书记,从你这代人身上,我看到党的好传统没有丢哇!”是啊,人生能有几回搏,能够为党争个好名声,就是我追求的出彩人生。
志同道合真扶贫
讲述人:光山二高派驻东岳寺村第一书记 扶 志
忆往昔,作为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挥洒汗水,桃李满天下;看今朝,成为第一书记,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真情暖百家。
我是2015年9月9日到泼陂河镇东岳寺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光山二高是省示范性高中,扶贫工作也要发扬我校勇夺第一、敢为人先的精神,也要走前列,创一流。驻村以来,我们严格按上级要求坚持五天四夜驻村,实行严格日签到制度,有事书面请假;工作队成员与村干部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工作;驻村工作队在文字材料、电脑打印、信息录入、项目协调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经常深入群众家中,察民情,解民忧,为群众办理医疗报销、慢性病卡、子女入学、残疾证等实事,与全体村民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深受群众信赖。
3年来,全村共新修大塘6口,硬化水泥路7公里;选派单位光山二高出资30余万元帮助做好村文化室装修、大学生写生基地筹建、村小学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慰问贫困户等工作;新修登山步道1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修建小型停车场1个;争取县茶办补贴茶苗35万株,改造老茶园40余亩,开办电商网店一家,搭起了东岳寺村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增加了农户收入。
驻村以来,我们科学制定年度脱贫规划,对全村所有农户进行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全村132户贫困户569人,通过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帮扶,到2017年年底共脱贫118户534人,顺利实现了2017年退出全县贫困村系列的目标,2018年计划脱贫6户21人,将贫困发生率降至0.78%。
东岳寺村地处山区,有林地3000余亩,茶叶1700余亩,泼河水库环抱全村,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东岳寺庙在清代远近闻名,当地流传的许多民间传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距大广高速新县北出口7公里、泼陂河出口12公里,交通便捷。2017年4月,省旅游局授予该村“乡村旅游试点村”称号,2017年11月,省美术家协会授予该村“大学生写生基地”称号,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中心已破土动工,大学生写生基地已正式运营。今年以来,共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大、信阳师院等7所高校740余名师生前来写生,为该村带来写生收入40余万元,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017年上半年,村主任、村支书相继患病住院,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驻村工作队勇挑重担,圆满完成了2017年村各项工作。2017年年底,村支书因身体一直未康复,向组织提出辞职请求,我们通过对全村党员摸底,向镇党委推荐蔡祖宽同志接任村支书。蔡祖宽原是市物资局正科级干部,退休后回原籍本村居住,流转土地370亩,从事苗木花卉种植,注册成立东岳溪湖生态旅游公司。此建议得到镇党委的认可,就在两个月前蔡祖宽顺利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东岳寺村又有了主心骨、带头人,村支部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坚强的战斗堡垒。
拼劲就像年轻时
讲述人:工商银行光山支行派驻卢河村第一书记 杨远亚
远看林木层层,近看院落点缀。地势起伏间,举目尽绿色。随意剪裁,便如水墨。对比第一次走进卢河村的情景,我打心底感觉:卢河村,变了!
2016年7月,我被工商银行光山支行选派到贫困村罗陈乡卢河村担任第一书记。算起来,我今年已经57岁了,两鬓有些斑白,但心里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那股拼劲。驻村两年来,我真心实意以村为家、把村民当亲人、把扶贫当事业。通过抓党建、聚人心,上项目、抓增收,变村貌、办实事,让昔日“不富、不强、不美”的卢河村,实现了一个贫困村的“凤凰涅槃”。
群众要致富,关键看支部。上任伊始,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我先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分别座谈,对村内14个村民组的党员和先进群众代表进行了逐一走访,加强班子团结,凝聚发展合力。2017年,卢河村党支部被光山县委评为脱贫攻坚红旗党支部。
通过深入调查走访以及听取意见建议,我逐渐吃透了村情,摸清了卢河村种植、养殖、经商与外出务工等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卢河村精准扶贫发展规划》。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情况,我便积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多彩田园”产业。两年来,卢河村新成立了7个初具规模的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先后带动96户近400人脱贫致富;发展稻虾共作300余亩,油茶种植120亩;新建占地20余亩的光伏发电基地,村集体经济从此有了取之不尽的“聚宝盆”。眼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在卢河村已经变为现实。
安居才能乐业。以前,卢河村村容村貌脏乱差,基础设施跟不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从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困难的事情抓起,自己一趟趟跑交通、水利、文化等部门,申请项目、资金,拓宽改造了村组道路;新建村图书室、党员远程教育室和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农网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
如今,房屋整洁、路面干净,路灯亮了、村庄美了。每到夜晚,文化广场上歌舞笑声不断。以往没精打采、整天靠着墙根晒太阳的乡亲们,有了精神头儿,脸上放了亮儿。
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住上了易地搬迁新房的贫困户林兴平拉住我不让走。“杨书记,你为我家办了这么多好事,连口水都没喝过,今天天这么热,你必须在我这歇歇脚,吃块凉西瓜!”“要是没有杨书记和扶贫队,村里不可能有这么大变化。”我真切地感受到,实打实驻村,心贴心为民,就能换得群众的一片真情。
更令我惊喜的是,在更多乡亲们眼中,卢河村水泥大道通了,村容村貌新了,产业红利分了,贫穷帽子该扔了。
心中有责注真情
讲述人:光山县砖桥镇宣传委员、陈乡村帮扶人 王 薇
每一个贫困户家里都积攒了许多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故事,我们只有多和他们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情况,打开他们的心扉,找准致贫的症结所在,才能准确因症施策。这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
我所联系的陈乡村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执行“六个精准”和“十退出”标准确认39户贫困户。上任伊始,我与村干部深入开展调研,召开了贫困户座谈会,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最终找到了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2017年年底,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发展1000余亩稻虾共作,群众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增收。
我感到,要让百姓觉得是自己人,有空就往百姓家里走,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经常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才能让贫困情况由枯燥的数字变为具体的详情。如今,我手机里每一张入户走访的照片都是一个故事。
陈乡村新湾组贫困户黄恩明,家有四口人,其本人偏瘫神志不清,妻子因家庭贫困外出打零工,家庭负担十分沉重。当莲藕基地落地该村时,其父亲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不肯流转土地。我多次与他算经济账,他终于明白了,同意了。每年他家除了获得土地流转报酬,还可以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劳动报酬,年收入1万元左右,同时还照顾了两个孩子。目前全村种植养殖总收入900余万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很脆弱,有些甚至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我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困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
陈乡村朱湾组的贫困户李友光,原家有四口人,大儿子因车祸不幸身亡,全家人因此生活黯淡无光。我明白如果解决不好,他这个家庭很有可能更加贫困。为此,我与村干部一起,经常到他家走访,与他的家人拉家常,久而久之,一家人愿意与人交谈,性格乐观起来。我们帮他协调孩子的学校,帮他落实了危房改造项目,又给他介绍在县城务工,这样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上学,现在他们见人也热情了,收入也高了,今年就能脱贫。
为这片土地、这方百姓做事,我们总是激情澎湃!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确保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先后实施了到户增收项目,落实项目资金3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落实项目资金86万元;新修村组道路4.5公里,落实项目资金120万元;新建提水站一座,落实项目资金30万元;整修硬化大塘3口,落实项目资金60万元,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同梅老共午餐
讲述人: 光山县委群工部、付岗村帮扶人 曹 磊
那天,在斛山乡付岗村里跑了一上午,眼看快到午餐时间,肚子早就咕噜噜,我脑子一转,心中窃喜:“走,到梅老家蹭饭去。”于是我在集上买了点菜,径直奔向村子里。
付岗村是我们单位结对帮扶村。梅老今年80岁,患有气管炎,因病致贫,是我的帮扶对象。
第一次见梅老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由于单位工作繁忙,我只能等到下午快下班时才往村里赶,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对帮扶对象逐户走访,到梅老家里时,已是夜里八点多。时值季春,村子里的夜漆黑而寂静,空气中弥漫着芳草的清香,沁人心脾,白日里忙完农活的村民们习惯了早早地吃饭、早早地休息。
走到梅老的房子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栋老屋,大门虚掩,房里低功率的灯泡发出泛黄的光,似乎快要被黑夜吞噬掉。梅老正在邻居家看电视,听到村干部的招呼声,一个行动缓慢、身形瘦弱的老人走了出来,我心里一紧,赶紧迎上去搀扶,一再念叨着“慢点慢点,小心别摔着”。我们用手机照路,一直扶着老人进屋。屋里简陋,家具无几,但从梅老的打扮来看,我心里暗想:“是个讲究人”。介绍完自己,道明了来意,了解好情况,便嘱咐老人早点休息,夜晚不要再出门。
认清门路后,我便开始常规走访了,对梅老的情况也越来越熟悉。老人70岁丧偶,已经独自生活了十年。十年间,他都是自己洗衣、做饭、上街买菜,打理日常家务。
通过长期走访,我慢慢了解了老人,在物质并不充裕的状况下还能够如此安逸地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强乐观。
“共产党政策好,看病住院都报销,亲戚邻居也照顾,啥事都帮忙跑路。”老人虽有些腼腆,但语气随和,见人说话都乐呵呵地。
“你们年轻人工作不容易,没事别老往我这跑,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老人关心道。
“我年轻时家里条件好得很,是上过学的人。”梅老自豪地说,他是村里的老先生,“要不是患气管炎,我现在身体也不是这样子……”
确实,老人不吸烟不喝酒,但每到天气转寒的时候,便咳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家里的药大包小包,老人甚至能辨出来是在哪家医院买的。
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总能看到老人在门口溜达、晒太阳,悠闲自在。于是,我成了梅老家里的“常客”,老人也多次留我吃饭,但怕添麻烦,便谢绝了。这次主动到梅老家“做客”,我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同梅老边吃边叙,拉拉家常,以茶代酒,敬祝老人活到百岁。
返程路上,阳光明媚,田野里一片生机,此情此景,耳畔又回响起歌曲《共同奔小康》那熟悉的旋律。我想,此时此刻,梅老一定又坐在门口,旁边放着小茶杯,安详地打着盹吧……
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讲述人:光山县东城委派驻汪河村第一书记 周 君
2017年9月,我被选派到白雀园镇汪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备感自己责任重大。如何做好扶贫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要用实际行动,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我驻村帮扶贫困户共三户:付西组付祖胜、付东组付家友、柏洼组冯学奇。这三户中,除付家友已脱贫外,付祖胜、冯学奇二人家庭情况,如不加大帮扶力度,均难以如期脱贫,帮助这两家脱贫成了我的首要任务。
贫困户付祖胜,一家三口人,其父年事已高,78岁,本人和妻子,均有轻微智障,一家人住在20世纪70年代建的破旧土坯房里。初次到付祖胜家走访,看到其家庭又脏又破,满地青苔,家中连一张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心中的心酸真是无法表述。在与其交谈中,得知付祖胜本人以前养过鸭,自己现在又有意再养,苦于没有资金购买雏鸭。我立即无偿拿出1000元为他购买雏鸭,并承诺帮其包销鸭蛋,他终于树立起了脱贫信心。
同年底,我帮其申报了“危房改造”“多彩田园”“农村低保”三项补助,加上付祖胜本人和其父亲平时做些零工,收入也逐步提高。付祖胜原来不爱与人说话,可现在每次见到我,不管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周书记、周书记”地叫我,这时会感觉有一股暖流瞬间温暖我全身。
贫困户冯学奇,一家三口人,自己64岁,母亲90岁,儿子12岁还在上初中。我第一次到他家时,他还住在一个“空心村”里。当时他家里养了几十只鸡,鸡埘建在家中,满屋鸡屎味,无从下脚。村里虽已帮其申报易地搬迁,交房时他却不愿搬迁,因易地搬迁点在白雀园镇沿河新区,离他老家10多公里,田地无法耕种。
我同村委干部曾先后将其介绍到镇中学食堂、镇街道打扫卫生,因其本人年龄偏大,满足不了用工需求,只好放弃。后来,我又通过镇干部协调,在易地搬迁点后帮其协调约5亩田地供其耕种,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现在,他又在街道找了一些零活,加之享受集体经济带贫分红以及政策性低保,又申报了“多彩田园”奖励,终于达到了脱贫标准。如今每次入户时,冯学奇的老母亲都会说同一句话“现在国家政策真好,不然我一辈子也住不到这么好的房子”。
贫困户付家友家庭六口人,儿子、儿媳、孙女均在北京务工,孙子在北京上大学。我帮扶该户时,该户已经脱贫,夫妻俩年事虽高却勤劳能干,两人在家种植10多亩田地,冬天还在家加工粉条出售。两位老人每年可榨油300余斤,加工粉条400余斤,但外出销售不便,一次走访时付家友一句随意话:“周书记,你知道有谁要粉条和油不,帮我卖点。”第二天,我就此事跟单位同事说了,没费什么力就帮其销售完所有粉条和油。简单的一次帮扶,却让两位老人深受感动。
通过近一年的帮扶,我深切地感受到,群众的思想是多么纯朴,只要你帮助了他,就会感激你,认同你。付家友常开玩笑说:“周书记,等你驻村工作结束后,可不能忘了我们,我们要当亲戚走啊!”我深知,只要我们真心真情帮扶,就能得到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