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向炜)“在抗战胜利73周年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河南大学40多名教职工代表再次回到信阳这片热土,重走抗日流亡办学路,并举行河南大学抗日流亡办学旧址纪念碑揭幕仪式。在这里,我代表河南大学党委、行政,全体师生和海内外广大校友,向给予河南大学无私帮助的这片故土,向肝胆相照、情深似海的信阳乡亲,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9月2日上午,在鸡公山姊妹楼前,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说起河南大学抗日流亡期间在信阳办学的这段历史,言语中充满深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大学被迫离开开封,踏上了八年的烽火育才之路。1938年年初开始,河南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陆续迁往信阳鸡公山。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信阳乡亲们积极迎接河大师生,想方设法提供物资帮助,这种牢不可破的友谊一直延续至今。河大师生饮水思源、回报民众,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信阳洒下了文明和科学的种子。
为了纪念河南大学师生与信阳老区人民的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河南大学与信阳市人民政府在鸡公山上姊妹楼前共同立碑予以纪念。在举行的抗日流亡办学旧址纪念碑揭幕仪式上,在信阳的河大校友代表姚铁璜、高俊峰、张本乐、高潮、陈伟琳、王开科等与河南大学教职员工代表一起高唱国歌。信阳河大校友杨长运向参加纪念活动的各位校友介绍了鸡公山抗日办学的悲壮往事。随后,在场的河南大学校友们共同缅怀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先辈学人。
“河南大学在鸡公山的办学经历,不但是河南大学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更是河南乃至全国人民了解抗战历史的爱国主义教材。”卢克平在仪式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全校师生继续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不断以新时代学校建设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先贤,报答血浓于水的信阳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