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水果采摘融合乡村旅游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及我市各县区乡镇,成为农业产业脱贫中的一道风景线。本报记者 王 哲 摄 |
本报记者 卢小龙
“我种了5亩无公害生态水稻,稻田里还养了虾,按照合作社小龙虾每斤15元、水稻每斤1.25元的保底收购价算,一亩田能挣差不多3000元。靠种田我也扔掉贫困户的帽子了!”在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光山县罗陈乡贫困户刘长天顺利实现了脱贫致富梦想。
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我市农业产业化脱贫无数典型中的一个代表。如今,在广阔的信阳大地上,像数以万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农业持续增效、贫困户增收,在我市脱贫攻坚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农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巩固脱贫成果,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农业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市农业局局长郭祯的话语掷地有声。
作为产业扶贫的牵头单位,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认真履行农业产业脱贫攻坚部门职责,调动全系统力量,精心谋划,创新举措,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产业指导
规划先行,谋定而动。为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市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产业扶贫有关工作。今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市农业局制定了《信阳市农业产业扶持脱贫规划(2016-2019年)》,提出了围绕特色农产品、优质粮食、设施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作为农业产业扶持脱贫规划的主导产业,采取直接帮扶、托管帮扶等七种产业扶贫模式全面推进脱贫工作。
随后,《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重要作用的通知》《信阳市推进优质弱筋小麦发展工作方案(2017-2018年)》《信阳市2018年再生稻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的出台,在积极帮助各县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四优”产业、着力推进“五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我市产业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实招、见真效。在市农业局的规划指导下,我市各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农业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努力构建贫困户与产业发展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光山的羽绒产业、商城的再生水稻、潢川的“稻虾共作”……无数的贫困户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培育龙头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农业产业扶贫就是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通过参加生产经营实现增收。”市农业局副局长孙兆全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不懈地走“强龙头、建基地、拉链条、带农户、创品牌”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道路。以“扶优、扶大、扶强”为基本原则,以“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为基本要求,打造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中型龙头企业,扶持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5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71家、市级龙头企业387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集群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一批批日益壮大的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
为了实现贫困户在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增收,全市农业部门积极创新,通过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探索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符合当地实际和产业发展特点的运行模式。同时,积极探索贫困户与特色产业发展的长效联结机制,针对贫困户的情况,分别采取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代收代种等形式帮助贫困户增收。
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合作社约150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9家,省级示范社69家,市级示范社478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7000余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9家;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369万亩,带动70多万户农民增收。
实施科技帮扶,开展技能培训
“农业产业扶贫,农业部门的最大优势是技术优势。通过科技帮扶,提高贫困农民的技能水平,确保他学得会、用得上、脱得贫、致得富。”孙兆全说。市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按照“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总体要求,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试验示范等形式,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及产业经营知识培训,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我市遴选了650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包村科技服务,尤其是对贫困村,切实加大技术培训指导力度,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制定特色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
同时,大力推行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为服务平台,汇聚全市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和农技推广力量,实现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与农业产业集群、乡镇农技推广站、新型职业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联系对接,形成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强大动能。
“信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见成效、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道路。”谈及下一步工作,孙兆全信心十足地说,“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相信只要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不仅信阳的贫困群众能实现脱贫,在不久的将来信阳也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