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县脱贫摘帽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乡村旅游里的生力军


西河村游客如织

本报记者 杨长喜

“如果不是当时村干部藏起了我们出去的火车票,也许我们还在打工,过着一家人一年也难得见面几次的日子。”8月20日,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村民韩秀敏如是对记者说。

2015年,刚刚过完春节,韩秀敏的丈夫张孝祥早早地买好了出去打工的火车票。但临行之前,正在村里忙着古村旅游开发的张思恩找到了他,告诉他村里正在搞旅游开发,他家房子的位置很好,建议开个农家乐餐馆。对于这个建议,张孝祥没当回事儿,因为他觉得家乡是穷乡僻壤,开农家乐不靠谱。张思恩趁着他们家人没注意把他的火车票藏了起来,误了出发车次的张孝祥只得暂时留下。在张思恩的几次劝说下,张孝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餐馆——西河湾农家饭庄。

后来的实践证明,张孝祥留下来确实比在外打工挣钱。在张孝祥的带动下,西河湾农家乐、民俗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群众利用特色农家小院陆续办起农家乐15家、民俗宾馆29家。通过发展民宿经济,西河村30户近百名贫困群众顺利实现了脱贫。

8月20日,尽管天气炎热,但来西河村旅游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一弯河水穿村,那一间间老宅,一棵棵古树,一条条石条路,无论水上泛舟,还是登山看绿,或是体验民俗,都让人流连忘返。“最高峰的时候,我们一天接纳过上万人次的游客。” 西河村支书张孝翱说。游客多了,带动了当地的吃、住行业,也促进了山货外销。

西河村的兴起,得益于新县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当时县里提出,要发展红色、绿色、古色旅游,我们这里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被县里作为‘古色’的重点来打造。” 张孝翱告诉记者。

2013年以来,新县邀请全国各地500多名专家学者和100多家公益组织,来指导新县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首先对全县像西河村这样具有旅游潜力的20多个古村落进行保护性规划设计。而后,在首届国际乡村复兴论坛大会、全国村晚盛典等活动的推动下,西河村的名气越来越大,“画里乡村,梦里老家”的感觉被越来越多的人铭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