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银鸽
8月7日,浉河区董家河境内的汪家拳传习所。在上完最后一节习武课后,18岁的汪鹏同朝夕相处一个月的教练、同学相互告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挥洒汗水、实现自己习武之梦的地方。
受益于汪氏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汪家拳暑期传习班,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内,包括汪鹏在内的28名学员在这里接受了免费的传统武术教育。
作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信阳地区目前唯一的本土武术汪家拳,创立于明末清初,经过发展,形成简练实用的拳法,向人展示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培养青少年传承人,自2011年汪家拳暑期传习班开班以来,已连续举办8期、培训学员400余人。练习汪家拳8年的汪鹏,于今年成功考取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武术专业。“进入大学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武术,向名师请教,博百家之长,将我们汪家拳发扬光大。”汪鹏说。
据了解,2012年,市政府将汪家拳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市文广新局先后启动了汪家拳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筹备出版汪家拳拳谱、开展汪家拳课题研究、举办汪家拳研讨会、组织汪家拳赴外展演等工作,使汪家拳传承人群逐渐扩大,武术水平、传播力度及保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今天的汪家拳守护者们,正践行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宗旨,更加务实地对拳术进行发展,传承并发扬着传统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