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小龙
每家每户有垃圾分类筐,村里每个商店门口都挂放着旧电池回收箱,村口有可堆肥垃圾池,村南还有一座垃圾分类中心……近年来,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坚持以“不改变原始风貌,通过改造原有住房,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理念,引导村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村庄面貌,完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一系列举措引发了新集村巨变,使得新集村声名鹊起,成为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新集村只是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市委农办主任李雪洋豪情满怀地说。
的确,像新集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如今在信阳大地上越来越多。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联席办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市强化组织领导,配套政策保障,强化督导考核,突出工作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动态管理模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农民群众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李雪洋说,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我市积极创新,多措并举,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
以农民为主体——破解投资难题: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唱主角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李雪洋说,信阳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发展滞后,又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经济基础条件较薄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又需要大量的财力作后盾。
面对资金投入难题,我市积极探索解决投资难题,坚持政府引导,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坚持群众主体,采取“一事一议”、群众自筹、成功人士捐资捐物、投工投劳等方式,引导激励农民加大资金投入,自觉整治农村环境,自主建设美丽家园。逐步形成了财政奖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投融资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撬动社会资金,让社会资本唱主角。
借力美丽经济——破解发展难题:绿色经济+红色经济,第六产业助脱贫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要让农村更美,还要让农民更富。”李雪洋说,信阳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优越,建设美丽乡村得天独厚,同时又是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具备发展红色旅游条件。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市立足信阳实际,重塑乡村文化内涵,依托多彩田园,带动村庄经济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人人发展第六产业,让良好生态环境发展成为“绿色经济”,让红色文化发展成为“红色经济”,让更多的贫困村农民借力“美丽经济”脱贫致富。
建立长效机制——破解管理难题:政府购买+合作组织,社会管理进农家
“管理不到位是制约农村人居环节改善的一个关键因素。”李雪洋认为,以前农村人居环境差,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基础设施管护人员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保洁员队伍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管护等各方面长效运行机制,破解管理难题,并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个人或企业合作参与模式,社会管理进农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管护投入机制、常态性的管护巡查机制、多样化的管护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管护内容,确定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杜绝了基础设施“有人建、没人管”“前面建、后面坏”,环境卫生“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发生。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各县区共投资93646.75万元,全市已创建1077个达标村和480个示范村。
随着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庄道路平坦、庭院干净、绿树环绕,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宜业。往日灰头土脸的村庄也旧貌换新颜,神采奕奕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雪洋说:“改善农村环境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抢抓机遇,以农村改革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信阳的广大农村一定会更洁净、更宜居、更美好,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