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 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清炖牛肚绷的由来


要说清炖牛肚绷这道菜,自然和牛有关。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将牛驯化了,驯化后的牛用来耕田犁地,成为人们的好帮手。信阳牛分两大类:淮河南部水田多,所以多养水牛;淮河北部旱地多,所以多养黄牛。信阳息县的黄牛则因膘肥体壮名扬四方。

息县,天下第一县。早在公元前684年,楚国灭了息国,楚文王武力抢走息夫人,设置息县。据《左传》记载:“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这是关于“县制”最早的记载。

在息县分布着许多叫围孜的地方,这些围孜的名字大都以姓氏开头,如秦围孜、夏围孜、米围孜、姚围孜等,现在的关店乡境内叫任围孜的就有两个。古息县的百姓构筑围孜主要是为生活方便,既能防野兽,又能抵御土匪以保护户族安全。

息县基本是平原,这样的地形地貌很适合放养家畜家禽,这里的牛羊养的膘肥体壮,历朝历代耕牛都受官方保护。信阳市浉河区的大庙畈至今还存放着一块“禁宰耕牛碑”。老百姓在过去很少吃牛肉,不是不想吃,而是舍不得,或者没钱买,还怕宰牛惹祸。息县建立县制以后,在淮河南边有个姬围孜的地方,住着一个叫姬家良的老汉和妻子米氏,米氏是淮河北息县境内的米围孜人,两人以种田为生。

这一年,姬围孜一带旱灾加蝗灾,庄稼颗粒不收。眼看着姬家粮食吃完了,只能出去要饭逃荒,二人不知不觉来到了淮河边。谁知这里干旱,上游倒是洪水泛滥,过不去河,他们只能望水兴叹。

这天,天已过午,姬家良夫妇也走乏了,就在淮河岸挖了些草根,拣了些老菱角充饥,又扯了些苇草苇杆搭了个“观音合掌”式的窝棚。

谁知窝棚刚搭好,就听见不远处马嘶人叫,一伙土匪带着掠夺来的牛羊和财物席卷而来。土匪也要过淮河,看见水大,只好在姬家良的窝棚处扎了营,他们夫妇也被拉去给土匪做饭。土匪们宰杀牛羊,一阵忙活到饭好。

正吃到半饱时,突然一个哨兵急报,另一大帮土匪向这里奔来,正是这帮土匪的仇家。这帮土匪急忙收拾财物向东沿淮河逃跑了。留下姬家良夫妇两口,看着土匪遗下来的牛皮、牛骨头,想到不知哪家百姓又要遭殃了。

姬家良两口也算因祸得福。他们打开牛皮,只见在牛腹部皮上还有一大块没被土匪剔下来的牛肉,肉质松软,这也就是最早的牛肚绷子。另外还有一口支在石头上的大锅,十来斤米、一小袋盐和两把剥牛的钢刀,被牛皮盖在下边。姬家良夫妇商量既然淮河过不去,如今又有这张牛皮和米肉,反正是逃荒,不如在这里住几天。于是两口就地取材,找了些姜蒜和辣椒,炖了一小锅牛肚绷子。牛肚绷子炖熟了,那个香味,别说饥饿难耐的逃荒人,就是饱食终日的大佬们也会垂涎三尺。

天色近晚,他们饱餐一顿后,生起篝火,两人一夜没睡,为这流离失所的生活着急。第二天他们又用石头砸碎牛骨,炖了一锅牛骨汤。就这样在淮河岸边折腾了几天。这一天,姬家良猛想起他有个外甥前几年来信说在义阳经商,想到前路茫茫,不如投奔外甥去。姬家良夫妇二人沿淮河向西一边打听一边要饭,渡过竹竿河,又沿淮河西行来到仁顺(今信阳市区),找到外甥。姬家良的外甥杨明旺见舅舅来了,喜出望外,立即将舅舅、舅母安排在东厢房住下,中午还摆下酒宴为二老接风洗尘。见到外甥如此孝顺,姬家良想起淮河边的遭遇,禁不住热泪盈眶。外甥杨明旺看在眼里,对舅舅、舅妈的照顾就更加细致。姬家良夫妇也就帮着外甥打理生意,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时间久了,姬家良夫妇觉得老是在外甥这里也不是个法,就想着自己能做个什么买卖。外甥杨明旺猜出了舅舅的心思,几个人一合计,舅舅唯独对淮河边吃的牛肚绷念念不忘,说息县当地产黄牛,肉质好,要开个牛肉馆。

当时仁顺城里开饭菜馆的很少。姬家良夫妇就在外甥的资助下开了一个牛肉馆,并从息县买了头三年龄的黄牛。姬家良的牛肉菜馆开张了,而店中的招牌菜就是清炖牛肚绷子,姬家良夫妇还给这道菜起了个别致的名字叫“土匪牛肚绷”,以纪念那段苦难而又难忘的河边经历。

在寒冷的冬天,来锅牛肚绷,里面配上信阳淮河沿岸的萝卜,炖制成汤后,入口醇香,滋味浓厚,爽滑筋道,萝卜中有牛肉的香味,牛肉中有萝卜的美味,成为当时仁顺城里食客们的最爱,姬家良的牛肉菜馆生意兴隆且长盛不衰。后来,清炖牛肚绷这道菜慢慢流传开来,在义阳、息县、鄳地、光州等地成了各大小餐馆的招牌菜,也成为信阳人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屈万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