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孙志平 林嵬
“重阳人民有志气,饿死也不做生意。”1988年,因为办企业赔钱,位于豫西伏牛山深处的西峡县重阳镇党委负责人在干群大会上撂出一句赌气话。
重阳镇芦沟村78岁的老农王建国回忆说:“当时我七分赞成三分反对。七分赞成是因为咱农民搞好农业,国家做生意搞流通,没有中间商,这样多好;三分反对是因为无论怎样,也不能饿死人。现在看来,‘饿死也不做生意’,这话百分之百是错的。”
景毅是河南省商水县一家纺织厂的负责人,主要生产、出口朝拜巾。2017年,他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开了网店,卖了300万美元的货,从撮合交易到通关、结汇、退税等“一键通”。
“买了荷兰奶粉、韩国补水面膜和眼霜。”在郑州中大门保税直购中心,市民马喜林用微信完成支付后等了两三分钟,就拿到了通关的商品。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考察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后,对郑州跨境电商提出“买全球、卖全球”的殷切希望。经历40年改革开放洗礼和市场经济的锤炼,如今,古老的中原已成内陆对外开放高地,“农妆”换“彩妆”,通过搭建空中、陆上、网上三条“丝绸之路”,越走越出彩。
从“土房草房”到“香菇华尔街”
王义娇如今在重阳镇运营一个香菇加工产业园区。30年间,这位年轻时就被称为“王大胆”的“山嫂”,演绎了从进城创富到回乡创业的传奇。
“1988年,我才结婚,只22岁。我妈到镇里开会,一回来就急着告诉我:‘上面不让去做生意,怕耽误农业生产。’”“可我与丈夫商量好了,利用他的特长,去县城开汽配门市。”
有人劝她:“做生意多丑啊,没见半川村的柴老支书卖莲菜,都用草帽遮着脸。”“重阳太小,想卖个菜都没人要,在家种地,只能填饱肚子。”王义娇说。
在王义娇进城的同时,离重阳不远的蛇尾乡的一些农民跑到福建去学种香菇,这一闯,带出一个年产值20亿元的大产业。
“七十二步蛇尾街,土房草房一大半。”如今蛇尾乡已改名双龙镇,拥有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被称为“香菇华尔街”,带动西峡每年出口创汇6亿多美元。
一个三角形的真空包装袋,里面装四五颗脆化香菇。手里拿着一袋香菇零食,西峡百菌园公司负责人晋东亮一脸自豪,“一袋10克菇,要卖4块2,同类食品中销量全国第一”。
1991年,晋东亮用卖耕牛换来的500元钱当本儿,在蛇尾乡当起了“菇贩子”。从一辆自行车驮200多斤到用20吨的集装箱出口,生意越做越大;但谈起自己的“外贸第一单”,晋东亮忍俊不禁。“1996年,一位马来西亚菇商带3万美元现金找我买香菇,可全镇都没人见过美元。我跑到县里的中国银行,他们也没摸过美元。存款时,银行的人把每张美元的序号抄下,一共抄了几大页信纸,以便有问题随时来找我。”
如今的晋东亮对外与十来个国家的客商保持着贸易联系,对内则打造了一个拥有110多家网店的电商平台。“我准备投5000万元,再建一条先进的脆化香菇生产线,争当行业领跑者。”
“收碎铜碎铝~收碎铜碎铝。”1984年,才17岁的河南省长葛市大周镇赵庄村人薛营安加入了村里“收破烂”的队伍。骑一辆自行车,带一个麻袋一杆秤,最远骑行100多公里。“头两天,我两手空空,因为胆小脸皮薄,吆喝不出口;第三天,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放开嗓子喊了半晌‘收碎铜碎铝’,当我第一次当着人吆喝出来时,脸都涨红了。”
“九岗加八洼,旱涝都害怕。”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大周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组团”外出收废旧金属。30多年间,由简单收卖、粗放加工、精深加工到先进制造,“破烂王”已变身为江北最大再生金属产业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全镇拥有大小企业1000余家,年税收超10亿元。2015年以来,大周对标“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建设占地35平方公里的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目前已有5个国际合作项目落地,被确定为国家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
河南省南阳市政协主席刘朝瑞是从乡干部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全过程。他说,作为中国最典型的农业、农民大省,河南改革开放最大的获得感就是广大农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革新。回头再看,这40年的一个主旋律就是带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融入世界格局。思想活了、眼界开了的广大农民,又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一个个“鸡毛上天”的经济奇迹。
从“工业大跃进”到高端产业链
“在计划经济下,我们不出去做生意,够个温饱就行。”多年后,有人询问“饿死也不做生意”口号的由来,这位放牛娃出身的乡镇干部道出了心声。
“这句话出来后,引发思想解放大讨论。我哥当时是副乡长,成天为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形象奔忙。”重阳镇干部蒋凤琴回忆说。在镇里的扶持下,重阳镇雨后春笋般“长”出了几十家电线、开关等电料生产企业。红火几年后,由于质量、标准不达标又纷纷倒掉了。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原大地春潮涌动。由于求富、求快心切,河南也曾走过一些弯路:接连冒出“巩义伪劣电线案”“周口假药案”“假棉花毒大米”等震动全国的案件。还有的地方脱离实际,搞“工业大跃进”“数字造假”。“千村创千万(元产值),乡乡超亿元(产值),增速四十五(年增速为45%),六年翻三番”。这是20世纪90年代安阳市实施的发展乡镇企业“千村千万”工程中喊出的口号,结果经济没发展上去,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是协作经济、是创新经济。”“科学发展才是真道理。”由两眼一抹黑、一哄而起到认识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河南的干部群众在挫折和教训中不断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原突围”全面拉开。这场“突围战”,不再仅仅是GDP的增长,而是把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都纳入了战略大视野。
车间一尘不染,流水线整齐划一,年轻员工身着白色工服,专心工作。经过500多道工序后,一部包装完好的苹果手机下线。“全球超一半的苹果手机都产自这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负责人说。“我们还吸引了182家智能终端企业签约入驻,2017年生产各类手机2.99亿部,占全球出货量的七分之一。”郑州智能终端产业园区只是产值已突破万亿元的河南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却是河南几经波折后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的见证。
Jason是外国游客对51岁的开封三轮车夫许世杰的昵称,因为他能用流利的英语,讲解开封的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还提供找宾馆、订车票等服务。每服务一名外国游客,他就用英文详细记录过程中的趣事。这些年,他攒下了厚厚6大本英文日记,记下的外国游客有700多名。“没有你精彩的讲解,旅游不会这么美好。你不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一对澳大利亚夫妇在日记本上留言。是什么力量让这位高中没毕业的下岗工人坚持自学英语呢?许世杰说:“主要觉得学好英语能帮助别人。”
市场经济大潮初起时,有人担心河南传统文化太深厚,负重难行;也有人发“邯郸学步”之忧,怕丢掉历史文化传承。然而,经过了40年相生共融,市场经济这棵巨树,已深植中原沃土,并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被称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在公共场合,总不忘为自己做“广告”:“我的电话是138XXXXXXXX,如果农民工兄弟要找工作,请直接打,我24小时开机。”张全收1993年由河南赴深圳打工,后来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将松散的农民工组织起来,培训、组编,形成团队。若暂时找不到工作岗位,农民工可免费吃住在培训基地,还照样拿工资。自1999年至今,张全收帮农民工就业达200多万人次,带来100多亿元的劳务收入。
“职工都要会背‘弟子规’”,这是国内汽车排气管龙头企业——西峡排气管公司的铁规矩。每天晨会,“弟子规”接龙、谈践行感受是1700多名职工的必修课。西排公司董事长程武超说:“打造一流企业,得有一流产品;生产一流产品,得塑造一流的人。”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企业管理,诚信忠孝已成为企业品牌的一部分和职工的自觉追求。最让程武超自豪的不是利润增长,而是广场舞大妈的“点赞”。一天,他在广场散步,听到大妈们议论:“找媳妇就找西排的闺女,个个孝顺。”
打造“确山琴师”,服务郑欧班列
走进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提琴产业园,各种木料香气弥散中偶尔传来一段琴声。全球80%的提琴产自中国,中高档琴70%出自确山人之手。20世纪80年代,一个偶然机会,北京一家提琴厂从确山招收几十名农民工,老乡带老乡,确山人由此踏进西洋乐器的世界,而“确山琴师”也成为一个闪亮的品牌。为吸引“确山琴师”回乡创业,把产业做大做强,确山打造了600亩的提琴产业园,标准化厂房、车间、配套用房可免费使用3年。
“不管是阿尔卑斯山的云杉、奥地利的琴弦,还是法国奥布特的琴码,都能进得来,产品也能出得去。”在用国际商务眼光审视完竹沟的条件后,王金堂带头把企业从北京迁回老家。16岁那年,他揣上一袋麦子换来的车票到北京闯荡,归来已年近半百。他将儿子留在北京读提琴制作专业,还要送他到提琴故乡意大利深造,为的是让竹沟飘出的琴声更美好。
河南是中国农民工输出第一大省。随着中原崛起步伐加快,2011年,首次出现省内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人数超过省外输出人数。2017年,省内转移安置达1762万人,超出省外输出人数585万人。吸引打工人口持续回流的,是借助抓改革、扩开放而不断增强的发展活力。
11匹来自法国的小矮马搭乘卢森堡货航的飞机,历经10余小时的空中“旅行”,抵达郑州机场。随后,这批小矮马通过陆运前往武汉,进入马术俱乐部,这是郑州搭建的“空中丝绸之路”上的新景观。目前郑州机场已开通全货机国际航线29条,每天都有超过100架国际货运包机起降,基本形成横跨欧亚美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2017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50万吨,跻身全球机场50强。郑州,一座航空大都市正在崛起。
2017年5月6日,随着汽笛声响起,来自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8架轻型飞机乘坐郑欧班列离开郑州国际陆港,驶向德国汉堡。据了解,参加完郑州航展后,大部分欧洲飞行表演队要赶回去参加5月底开始的欧洲表演季,而将飞机海运回国,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搭乘郑欧班列,只需17天。2013年开行以来,郑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突破1000班,实现每周“去八(班)回八(班)”,货源地遍布欧亚24个国家121个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达3000多家。
2017年,中国15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进出口包裹总量中,郑州异军突起占到三分之一。“通关能力从3单/秒提升到了50单/秒,日峰值处理能力可达500万单。”作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郑州创新监管服务,实行保税备货模式,探索出一条货通天下的“网上丝绸之路”。
2014年,已在深圳站稳脚跟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将公司总部迁至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他说“带雁南飞的我,如今要引雁归巢”。
河南新县田铺镇大塆村村民韩光莹,正忙着将老宅子改造成旅游民宿。民宿有一个颇文艺范儿的名字——“老家寒舍”。韩光莹将两年多在韩国“打洋工”攒下的2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房屋改造,小院里石碾、陶罐、鹅卵石……经过他匠心独运地摆放,营造出浓浓的田园风。
他说:“这两年美丽乡村建设红红火火,我看好农村发展前景,选择回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