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惠
(接上期)
实践体验作为一种具有主体实践倾向的认同方式,不仅是认同主体的认知选择、态度倾向,还是基于心灵深处自觉的实践行为。由此可见,文化认同实际上就是文化实践行为本身,换一句话说,只有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文化认同,才能转化为每一个认同主体的自觉实践。只有不断丰富认同主体自身的人生阅历和实践体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才能自觉生成并不断深化发展。因而,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贯穿到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认同主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但在实践体验的具体过程中,应确保选取的实践体验元素在认同主体实际生活中拥有现实的落脚点,通过鼓励认同主体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唤醒体验共鸣,实现文化认同。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的文化基础。文化滋养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认同方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空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的必然要求。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是从文化根源寻找应对时代问题的重要策略,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突出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以此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历史性与传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之间存在互通互补空间,深入挖掘中华历史传统的资源精髓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载体,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拓展,也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大众文化认同空间的能力。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而言,我们既要在理顺体制和完善机制上下大力气,构建制度新优势,也不能忽视道德空间中文化认同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
总之,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而且在培育过程中还要保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意蕴中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因而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统文化色彩,是培育其文化认同的点睛之笔,并在现实互动中推动认同主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融合,势必极大提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