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继章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这首《上学歌》以欢快的节奏,唱出了孩子们背起书包快快乐乐去学校的心情。校园本是孩子们向往的殿堂,是少年们快乐成长的摇篮。然而,因为家校沟通方面的客观原因,家长到校反而屡屡出现一些负面效果,值得深思。
家长到校,本来是与学校交流、解决、分享孩子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这是现代教育家校共育的常见方式,然而现实却是因家长的到校造成被动局面。这固然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越来越不愿意老师家访,更不愿意家长到学校来。“找家长”已沦落成很多老师惩罚犯错误学生的一种方式,更成为一种过错的“代名词”和“错与罚”的心理暗示。究期根源,其实是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常常是“报忧”的多,“报喜”的少,甚至是“只报忧不报喜”。按照长期以来的工作习惯,老师们一般都是等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才会联系家长,慢慢在家长和孩子的心中形成了一种概念:只要老师一联系家长,就是孩子在校出了问题。而另一方面,老师们本着一颗“为孩子好”的赤诚之心,常常因“恨铁不成钢”,急于解决问题,就会一股脑儿地把学生问题摆在家长面前,就形成了教师在家长面前“只报忧不报喜”的情形。这本是教师尽职敬业的表现,是期望能够解决孩子的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夙愿,然而现实往往是适得其反,常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报忧不报喜,会恶化师生关系。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多是报喜不报忧,爱说自己的优点而回避自己的问题,而老师多是反映孩子们的问题,不提孩子们的进步和内心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教师如果在请学生家长时一味地报忧不报喜,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会认为是老师在向家长告状,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学生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表面上承认错误内心不服气的情绪,甚至对老师反感、怨恨、对立,致使“请家长”之类的教育根本达不到目的,其结果只能是激化师生矛盾。
报忧不报喜,使老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紧张。“报忧不报喜”的交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罗列孩子的错误上,变成了指责家长的失职,也让家长产生抵触情绪,致使部分家长不配合老师教育。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一些教师本着为学生好、问心无愧的原则,常常会习惯性地以对待学生的语气同家长讲话,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连同家长一块批评、训斥。
报忧不报喜,使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老师一味地向家长反映问题,会使家长只紧盯着孩子的错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会放大孩子身上的错误,进而觉得孩子一无是处。一些家长在老师反映问题后,往往会对孩子加重惩罚;一些家长觉得伤及了自己的情面,也会迁怒于孩子,把对生活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些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学生害怕老师找家长,其实是害怕老师“报忧”之后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稍有不慎,极易酿成悲剧。
本来是对学生负责,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却因“只报忧不报喜”变成了学生反感,家长不配合,落得个教师身心受伤的结局。“只报忧不报喜”可谓是一举多失,让教师陷入孤立、尴尬的境地。
如果我们能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多报一些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赏识,感受到自己作为学生的骄傲,体会到自己在校园中成长的快乐。学生或许会盼望着老师经常给自己家长打电话,通报自己的成长、进步,会热心地请老师到自己家做客,视老师为自己的尊长、知心朋友,乐于与老师交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能在与家长交流中多一些报喜,可以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会让他们为自己的孩子而骄傲,从而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其实每位家长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知子莫若父”,甚至无须教师赘言,能让家长以正确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教师的成功。多一些报喜,家长会更有耐心关注孩子的成长,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会更愿意配合老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果我们能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多一些报喜,可以改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多一些报喜,会增强孩子们对学校生活的自信,会渴望让父母经常到校看到自己的校园生活,乐意让父母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分享自己的内心,包括遇到的问题,而不会视家长到校如临大敌。
多报一点喜,无非是要求我们教师能拿着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能用包容心来看学生的缺点,才能练就一双慧眼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正如罗素所说的那样:“凡事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怀抱一颗爱心,懂得赏识学生。纵观名人们对自己老师的回忆,多是因为他们喜欢老师的“报喜”性的鼓励和表扬,从而孜孜不倦地努力行动,而达到了成功。
多报一些喜,绝不是让我们教师一味地报喜。回避学生的问题,所有的报喜就会带上欺骗家长的嫌疑。没有家长喜欢一味好好好的教师,撇开学生的问题,所有的报喜都有点不负责任。
报忧更须报喜,我们渴望能形成这样的教育风气:学生不再畏惧老师,能从内心热爱上学,能感受到校园就是自己的乐园,能真诚地邀请老师家访做客,能热切地渴望家长到校;家长们接电话的手不再颤抖,坦然面对孩子的问题,积极解决孩子的问题;老师们不再孤独无奈,能在家长的配合下、孩子的努力中顺利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