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淮滨 大白鹅唱响“脱贫歌” 新县 “红土地”种出“金瓜果”


本报讯(记者 韩浩 通讯员 秦怡欣)“嘎嘎嘎……”数千只大白鹅快乐地在大水塘里戏水,几名看鹅人手持长杆守在岸边,防止离群鹅的出现。“月初卖鹅苗12万只、成品鹅2万多只,回收外调成品鹅20多万只,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昨日,淮滨县王家岗乡武村旭宝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西保说这话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淮滨县将养鹅作为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之一推广开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同时实施奖补政策,贫困户养鹅20只以上,商品鹅每出栏一只奖补10元。贫困户还可将扶贫贷款或自有资金购买的鹅苗托管给基地,由基地统一养殖,统一核算,收益按比例分成。

1994年出生的吴西保十多岁便外出打工,在一家鹅煲店当厨师时发现了养殖皖西白鹅的商机。2017年11月,他投资160多万元创办了旭宝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集孵化鹅苗及商品鹅为一体。“跟着吴西保养鹅后,家里收入翻了倍,几个孩子的学费不用发愁了。”贫困户熊海燕说。据了解,该合作社流转土地60亩,优先吸纳18名贫困户入社,让贫困户享受“五统一”优惠待遇,即统一孵化供苗、统一配送饲料、统一种鹅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合作社还采取“贫困户优先股、股权量化”等办法,保证脱贫攻坚项目精准、资金精准、成效精准,确保全村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

“养鹅产业已经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县里正在各个行政村统计愿意加入养鹅产业的农户数量,希望吸引更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养殖白鹅。”淮滨县畜牧局技术员朱前进说。

据了解,该县现有养鹅大户近40家,养鹅近10万只,年产值达15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506人就业,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本报讯(聂建武 程一桐)仲夏时节,万木葱茏。昨日,在新县千斤乡娘湾村吊瓜基地里,绿油油的吊瓜藤爬满了支架,64岁的张庆金正在地里忙活着。

如今,在新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仅千斤乡吊瓜种植专业户就有32户,种植面积3000多亩,带动就业300多人。依托张庆金的强农吊瓜合作社实施的到户增收项目,65户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

说起张庆金,周边十里八乡无人不晓。这个身患残疾的忠厚农民,硬是靠着种植吊瓜从土里刨出了金疙瘩,并先后荣获2016年度“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奉献奖”、 2017年度“新县扶贫模范”、2018年度“新县劳动模范”等殊荣。荣耀的背后,有着非同平常的故事。

尽管身有残疾,张庆金却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四处务工,但由于身体不便、缺技术,收入微薄。2009年,一档介绍吊瓜种植的电视节目让他眼前一亮:“吊瓜种植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我咋就不能试试呢?”带着希望和疑问,他一路奔波到江西省武宁县拜师学艺。回来后,他就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实验种植。让他惊喜的是,两亩吊瓜当年就让他净赚1万多元。

试种成功,张庆金心劲更高了。2010年,他注册成立了新县强农吊瓜合作社,流转多个村民组荒地,很快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年产值上百万元。

周围依然是贫困的乡亲,张庆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一方面引导贫困群众在合作社务工增收,另一方面向有种植意愿的乡亲免费提供技术培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