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小龙
宽敞明亮的标准化车间里,上百名女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地裁剪、缝制,各种款式的半成品衣料高高堆起,……就在繁忙的车间里,几名少儿偎依在工作的母亲身边或画画、或写作业,形成了一幅和谐的场景。这就是息县濮公山管理区中渡店村扶贫车间里的一景。
扶贫车间建村头,脱贫路上有奔头。自打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这句话在中渡店村就成了现实。
从村支部书记朱俊口中,记者得知,中渡店村地处濮公山矿区。5年前,矿山全面关停后,面对转型发展难题,村里经过研究,决定充分发挥服装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积极引导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到贫困村进行合作帮扶。为此,村里投资700多万元建起了两个标准化车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很快,息县濮淮服装制品有限公司顺利入驻。就这样,工厂开到了贫困户的家门口,村民忙时务农,闲时打工,不出村庄就能就业,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有了产业支撑,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曹付丽就是扶贫车间的受益者。今年刚刚40岁的曹付丽属于因病返贫。因父母长期有病,10多年来,她和丈夫在务工地与家乡之间往返奔波,一边挣钱,一边照顾老人,苦不堪言。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曹付丽就有了在家务工的念头。
去年息县濮淮服装制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曹付丽第一时间就来到厂里上班。因有过服装加工经验,再加上刻苦钻研,曹付丽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厂里的技术员。“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家里有事随时可以请假,老人、孩子都不耽误照顾。今年我成为技术员,一个月有4000元工资,不比在城里工资差。”说起现在的生活,曹付丽喜上眉梢。
朱俊告诉记者,像曹付丽这样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赚到钱的人,在中渡店村还有很多。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稍大的村民或是留守妇女来说,外出务工不现实,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那是再好不过了。目前在扶贫车间里实现就业的有130余名村民,干得多的月收入可达3000到4000元。为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及熟练程度,村集体还为每人实际月收入进行等额补贴。
“再过几年,矿山公园建成后,我们这里就成了景区。到那时候,我们考虑的就不是脱贫而是致富了!”憧憬未来,朱俊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