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 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这个媳妇待俺亲!”


——记湖东街道三五八社区孝老爱亲模范龚蕴仙

本报记者 王凌云

“离开她两三个小时还可以,离开她一天我都活不下去。”刘素兰老人口中的“她”就是大儿媳龚蕴仙。

今年55岁的龚蕴仙是浉河区湖东街道三五八社区的一名退休职工,在与婆婆一起生活的26年里,她用孝心和爱心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变成人人羡慕的幸福港湾。

“有一次是冬天,我夜里起床摔倒了,怎么也起不来,儿子不在家,是大儿媳不顾寒冷半夜找人把我送进医院,也是她,在我骨折后守在我身边,一直照顾我到下床能走,亲闺女也少有这么孝顺的。没有她,我早就不在人世了。”82岁的刘素兰身体不好,多年来行动不便,精神状态也时好时坏,讲起儿媳妇的“好”,此刻清醒的她眼泛泪花。

“今天做花卷,明天做菜包,后天蒸馒头,老人喜欢吃面食,又吃不惯外面卖的食物,她就在家换着花样给老人做好吃的,这样的媳妇上哪儿找!”同在社区居住的朱志华告诉记者。

家风的传承源于对家的守候,回归于对爱的延续。“儿子把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省下来买礼物给奶奶,我们感到很欣慰。小时候家里也有老人,我们的观念就是:人人都有老的一天,对父母孝顺都是应该的。现在婆婆老了,就在我身边,照顾好她是我的本分。”龚蕴仙说。

身教胜于言教,有了母亲这个好榜样,龚蕴仙的儿子也很孝顺,大学刚毕业就自力更生,每逢奶奶过生日,在外地工作的他都要给奶奶寄钱、寄礼物。

自1992年公公去世后,婆婆身体每况愈下,于是与龚蕴仙一家生活在一起。“婆婆年轻时身体就柔弱,后来又做了三次大手术,请人照顾我实在不放心,自己照顾才踏实。”龚蕴仙说。

“我母亲没有出门理过发,这么多年都是她在家给母亲理发。”丈夫余希明告诉记者。自从生病后,老人脾气变差,时常会莫名生气,但事后,看着照顾自己的媳妇她会觉得非常内疚。“其实婆婆自己也不想生这种病,她也很痛苦,我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她,不让她操心,不让她内疚。”龚蕴仙总是设身处地地为老人考虑。

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龚蕴仙却证明了“久病床前有孝媳”。

婆婆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担心婆婆常年卧病在床,病况会加重,龚蕴仙每天都会搀扶婆婆在家里走一走,然后将婆婆扶到椅子上,给婆婆腰腿部做按摩,松松筋骨,并且每天坚持给婆婆擦洗身体。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扶着婆婆到楼下花园里散散步,陪老人聊聊天。遇上熟识的邻居一定会夸:“这个婆婆不知是哪辈子积下的福气,遇上了这样的好儿媳!”

始于心,重于行,贵于恒。简单的事,做一天很容易,一直做下去就不容易了。没有什么惊天壮举,也没有丝毫气馁抱怨,龚蕴仙用身体力行的点点滴滴诠释了作为子女的孝道,用源于内心的善良和坚强守候着一个家的幸福。

生活中的重担给了这个家以考验,朴实的龚蕴仙却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现在,夫妻感情和睦,儿子孝顺懂事,婆婆身体好转,一家人其乐融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