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杰
很久以来,卢沟桥之于我都是一种含混的概念。不久前,一个偶然去京学习的机会,让我得以与这座早已心向往之的古桥有了一次邂逅。
那是一个仲春的夜晚,华灯初上,宛平城内树影疏落,行人稀少,清冷的街道充盈着和平安宁的气氛。沿着城中心的道路缓步前行,两边略带古色的建筑渐次后退,不消多长时间,便到了卢沟桥头。位于桥东头的广场,与周围灯火通明的环境比,显得相对幽暗。广场上跳舞的人将音乐的音量开得极大,让人有一种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错觉。 顺着隐桥中间走,脚下凸凹不平。弯下腰仔细看,原来,大块的铺路方石已被踩得坑坑洼洼,深浅不一。这是一座年代久远的桥。据史料记载,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6月,历时两年零九个月,1192年3月完工。桥的两侧共有石柱281根,其中北侧141根。望柱高1.4米,间距在1.8米到2米之间,柱头上均雕刻有石狮,原有627个,现存约500个。因为大小各异,姿势不同,或露或藏,每每让计数者失误,所以就有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石狮除了少数金元遗存之外,其余多为明清之物。早在战国时期,卢沟河渡口就是燕蓟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这里更成为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经之路。卢沟桥成桥之后,明清两代曾十余次予以整修或重修。其中1698年属于被洪水毁损后的重修,康熙命人在桥西头立碑,对于建桥之事详加记述。桥的东头则立有乾隆皇帝题字的“卢沟晓月”碑。这座华北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桥,全桥有11孔联拱,拱洞由两岸向桥中间逐渐增大,跨径从12米多到13米多不等,河面桥长加上隐桥合计266米有余。整个桥身为石体,关键部位由银锭铁榫链接。学术名著《马可·波罗游记》称之为“世界独一无二”。这座诞生800余年、最近连续存在300余年的古桥,在见证华夏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以它坚强勇毅的躯体,让达官贵人踏过,让贩夫走卒踩过,让滔滔河水流过,让历史烟云掠过。 数百年沧海桑田,卢沟桥历经风雨,默默无声。数百年时间只是历史长河的短短一瞬,卢沟桥伫立永定河畔,冷眼旁观。而真正让卢沟桥进入整个中华民族记忆的,则是1937年外敌的枪声。这一年的7月7日夜间,在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本军队,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欲强行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遂开枪射击,并炮击宛平县城,中国守军吉星文团奋起反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这是对中国觊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开始,至此,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历史总是按照其自身规律举步向前,历史的规律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可往往在许多时候,历史也会被一些偶然的事件所扰乱。如果1937年7月7日夜晚那个叫志村菊次郎的日本传令兵不是因为解手在匆忙之间与声称演习的日本600人大部队失去联系,“七七事变”是不是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个样子?抑或日本人会换个时间与中国军队来个对决?历史是由一个个历史事实来构成的,由不得人们也不允许人们假想。这个日本传令兵很快被退出现役,遣送回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再次应召入伍,3年后在缅甸战场被中国国民党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打死,这个小小的传令兵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发出对宛平城进攻命令的日军指挥官一木清直在后来的瓜达尔卡纳尔港对美军作战中战败自杀。而令人唏嘘的是,奉命首开全面抗战的团长吉星文,后来出任国民党金门防卫副司令,1958年在金门炮战中被大陆炮火击中身亡。另一位历史人物、当时的宛平城驻军三营营长河南固始人金振中,在7月7日以后的几天中,奋不顾身,率部拼死战斗,左腿下肢被炸断,且有一颗子弹由其左耳旁贯进,右耳下穿出,后送医,伤愈后返回二十九军,新中国成立后回原籍劳动,历经坎坷,1985年以83岁高龄去世,骨灰安葬于卢沟桥畔。 而今,卢沟桥上空的硝烟早已经散去,那战车压过、重炮碾过的深深沟辙尚在眼前。宛平城墙上的累累弹痕也会随岁月暗淡,但留在心头的伤痛却永远不会消失。一些并不比邻的民族之间的征战,在过去的岁月中从未消停。历史的天空时而云淡风轻,时而电闪雷鸣。在新的时代,古老的卢沟桥则会一直俯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一往情深。岁月不会忘记,人们更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