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谭家河乡大桥村第一书记 谢凤琴
回首近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驻村工作,五味杂陈,苦乐自知!千言万语汇成三句话:累并成长着、苦并快乐着、失并收获着!去年驻村第一书记大轮换,村干部和乡亲们的挽留,让我毅然选择继续驻村。不是矫情,也绝非冲动!不脱贫、不脱钩,既是使命使然,更是情感点燃。
去年5月,我陪市妇联的同事入户帮扶,走访途中,新民村民组76岁的周子云大娘一把抱住我说:“谢书记,几天不见,你咋瘦了?”朴实的言语里,有心疼,有关爱,更有一种叫人心动的念想和不舍。我心中顿时热流涌动,眼眶热泪翻滚。这感人的瞬间,恰被同事用手机拍下,成为永恒的画面。这件小事,也仿佛一盏明灯,一下子点亮我前方的路,这里有我的留念、有割舍不去的情愫。我决定:不走了,留下来!
发生在我和大桥村民之间这样的事儿一桩桩、一件件。还记得,加固一口万方大塘,让团包村民组村民像过节一样高兴地围着我,说不完感谢的话;当路修到家门口,贫困户翟继明、章贵中激动地紧紧拉着我的手久久忘了松开;懂得感恩却无以表述的陶友林送我一把青菜,王秀梅执意留我吃饭的动作和话语令我至今难忘……质朴的贫困户用典型中国农民式的表达方式,把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表达在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上;同时也印证了作为一个驻村干部,我的付出和努力得到的真情回报。
大桥村是省级贫困村,没有资源优势,没有产业支撑,没有一所学校,原本大力发展起来的规模养猪产业,却因南湾水库水源地保护强行退出。我初来时,仅为1400多人口的大桥村,贫困人口达101户386人。贫困发生率如此之高,可以想见,这是一块硬骨头,脱贫攻坚谈何容易!
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驻村帮扶、脱贫工作怎么做?在农村跌打滚爬多年,我深知农村工作的千头万绪,有时需要大火快煮,有时需要小火慢炖,有时候需要雷厉风行,有时候需要和风细雨。事得一件件办,路得一步步走,积小善成大德,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夺得全胜!
在最初到村的那些日子,我一边入户走访调研,察民情访民意,一边学习和宣讲党的扶贫政策,寻找工作突破口。动用一切资源,我频繁地往来于市、区、乡、村之间,游走游说于有关单位。功夫不负有心人,累积争取到各类资金近500万元,新修道路8.5公里;新修万方大塘15口;安装路灯80盏,增加电力台区3个;新建便民服务大厅10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两处,并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每到夜晚,大妈们的舞姿成为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产业扶贫是如期脱贫的关键”。我牢记使命,以帮助群众致富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我的想法得到市妇联的大力支持,投资近20万元建立大桥村巧媳妇蔬菜大棚基地,与10户贫困户签订了用工协议,24户贫困户每户年终分红1000元。贫困户杜永梅独自带着两个女儿,小女儿正在上大学,家庭贫困。巧媳妇蔬菜大棚基地建成之后,她就在基地务工,一年增收近万元。去年她的小女儿大学毕业,我又在信阳帮忙介绍就业,2017年杜永梅顺利脱贫。现在的杜永梅每天笑容满面,经常说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每次来到75岁的五保户老人孟照金的新家时,我就尤为激动。回想起去年那场大雪,我和村干部连夜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居所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老人的房子属于危房。我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村里帮他盖了新房,为他买来新床、新被、新厨具。我和村干部一连做了几天工作,但老人就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破旧的老房子。眼看大雪将至,我和村干部一行四人,冒着零星小雪,强行帮他搬家,将老人转移到新房子。现在老人见到我,就紧紧攥着我的手,不停地说谢谢。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和所有第一书记一样,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也承受着内心对家人的愧疚。
去年暑假女儿回来,我几乎每天都在村里加班,等待她的是一个空荡荡的家。但懂事的女儿毫无怨言,默默支持我的工作。2016年年底,我回老家光山把80多岁的老母亲接到信阳。原本想陪伴母亲过一个温馨祥和的年,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腊月廿八,我陪同单位领导到村慰问贫困户,母亲在家突然摔倒,股骨头及右腿骨折,此后瘫痪在床。2016年除夕,我是在信阳市中心医院陪着母亲度过的; 2018年2月16日,陪母亲吃了最后一顿午饭后,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在母亲生命中最后的那些日子,不能在她身边尽孝,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常怀爱民之心,常守为民之责。我也许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但值得欣慰的是,家人理解我,群众拥戴我,组织信任我!
今天的大桥村:塘多了,树栽了,路宽了,灯亮了,村容整洁了,邻里和睦了,贫困户受益了,大桥群众的点赞,是我向组织上交的合格答卷!
回首三年历程,我深深感恩。感恩信任我的组织,让我担负重任历练成长。值此党的生日来临之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将继续和大桥村民一起奋斗,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牢记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