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李永良:一片悠悠赤子心


本报记者 王凌云

“6月7日”,这个日子对于平桥区洋河镇陈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永良来说,是带着记忆之痛的。去年的这天,备受病痛折磨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作为儿子的他脱了孝衣又忙着全村的低保精准识别工作。父亲病危在武汉手术时,正赶上全市林业工作现场会在陈畈村召开,他奔波两地,还是未能陪护尽孝。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永良喃喃自语般对记者说。这些往事纠结在他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遗憾。还是陈畈村今日的变化,给了他一些慰藉。

任一届“村官”

村组班子基本瘫痪,村破民怨一盘散沙,基本农田大片荒芜,村级集体经济负债累累,整体工作全镇倒数……对比如今的“土地整治,繁花锦簇;层林茂盛,生机盎然;农舍掩映,鸡犬相闻;集中养老,乐在田园”的情景,谁也不承想,过去的陈畈村是那般模样。

放下城市的繁华,从企业老总到“村官”,2014年年底换届选举时,从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到55名村党员全票选他为村党支部书记,农民出身的李永良立誓要回乡“做点事”,让陈畈村富起来、强起来!

想要踏出一条路,就必须带出一支好队伍。李永良到村第一件事就从村党支部建设抓起。

办公场地破旧、党员活动室缺乏、远程教育设备紧缺,甚至桌椅板凳也不齐全,村支“两委”班子思想涣散、组织纪律差,大事小事少有人管。

李永良自掏腰包为村党支部配齐了设备,美化环境、粉刷墙壁、张贴宣传标语,支部面貌焕然一新;狠抓“两委”班子建设,深入21个村民组民主选配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如村干部值班上岗制、“两委”和监委会成员汇报工作制、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等;建立完善党员干部工作推进责任书、时间表、任务链;落实党员活动日,推广村规民约等。

李永良倡导党员村干部要做出榜样,引导教育村民爱国守法、孝老爱亲、和睦相处,以党风引领民风。“李书记经常来看望我家老人,我被评为村里‘好媳妇’后,他还资助我孩子上学。”王桂荣说,“多年来她悉心照顾瘫痪婆婆任劳任怨、教育孩子学业有成,很值得学习。”李永良为王桂荣竖起了大拇指。

事实证明,崇德敬贤不仅增强了村两委的凝聚力、向心力,还使得风清气正、和谐向上在陈畈村蔚然成风。

献一份赤诚

陈畈村总人口3186人,面积近1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少,荒山坡地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基本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村落。

回村不久,李永良就跑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与班子成员昼夜不休研究发展出路:“丘陵不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换个思路行不行?”思筹再三后,李永良决定尽快带领大家“出去看看”。

3年多时间,他自费带领党员干部出门考察学习,先后跑遍了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寻求点石成金、强村富民的门路。穷则变,变则通。

面对陈畈村大片山地荒废、残次林丛生的现状,李永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始探索种植干果、特殊花卉和观光林的方式,设想着既能填补市场空白,又能变废为宝且有长远效益的致富门路。

“最初也想种植果木,但鲜果不易保存,而且果木经济效益低,而我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农业综合体。”李永良的想法得到了专家的印证。

在造访中国林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农业促进会牡丹产业委员会、南京林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科研院校及知名专家后,他利用学习的先进种植技术和治村理念,逐渐摸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方向,借助有关高校,垫资23万元设计制订了陈畈村2015年至2030年发展规划,该规划很快顺利通过市政府批复。

说干就干。从2015年开始,李永良带领村两委对山地进行有偿有序流转,成立了平桥区茂晟源高效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流转荒山坡地和托管耕地8000多亩。经过垦荒和开挖整治,统一种植了高效无公害的经济作物,村民们不仅在荒弃的山地中获得流转费,更重要的是带动了350多名贫困村民在自家门口打工就业,每年可为本村村民净增收400多万元。

躬身亲为、目光长远,李永良一直信奉的就是这般“低调为人、高调做事”的处世哲学。

富一方群众

外出考察,经历多次意外和危险,这些磨砺逐渐让李永良由农业种植的门外汉进修成为“半个农业专家”。

“油用牡丹浑身都是宝,花蕊可做高档保健茶,花瓣亦可做花茶和化妆品,籽可以榨高级食用油,根可入中药材丹皮。芍药果实也可榨高级食用油,根是价值不菲的中药材。两者花开绚烂,为打造美丽乡村奠定良好基础。核桃是易储存的干果,又可榨油食用,市场价值很高!”李永良如数家珍地介绍他所引种的植物。

“油用牡丹+芍药+观赏牡丹+核桃树”。这就是李永良根据几种作物生长特性而倡导的一种套种模式。

2017年7月茂晟源合作社党支部正式成立,陈畈村党支部升级为党总支。在党组织带领下,合作社制定了3年内带动陈畈村和周边村庄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计划,每年为每户无偿提供帮扶产业科技带动资金2666元,并提供种子和技术,帮助贫困户种植高效农作物,在不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回收,收益归农户所有。

“每天这山上约有百十人在干活。”村民陈女士介绍,自己曾在外务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她从2017年就不再外出。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整理坡地4000余亩,种植核桃套种油用牡丹、芍药2800多亩,种植海棠等观赏经济林1300多亩,培育油用牡丹、芍药、核桃种苗100多亩。同时,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撑,发展稻虾共养1250亩,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芍药切花、栀子花切杆350亩,并与花卉公司签订了合同。2017年效益渐显,仅芍药切花收入就达20万元。

千亩核桃套油牡丹园与千亩花卉套芍药观赏园俯拾即是,千亩水稻小龙虾共养基地不取诸邻,百亩芍药、核桃、油牡丹育苗基地俱道适往,昔日软弱涣散的穷村被著手成春,渐渐焕发出盎然生机。

了一桩心愿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李永良的心愿。

初夏时节,与村部一墙之隔的陈畈村养老院里,一派祥和。临近午时,一位五保老人躺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小曲,眯瞪着双眼哼着调子。干净的床铺,齐全的设备,幽静的环境,整齐的房舍……让人着实对这个村级养老院刮目相看。

陈畈村地势不平,村庄零落,道路崎岖,留守老人无人照看,就医不便,生活艰辛。李永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发展再好,养老解决不好就是空话。”李永良道出了心声。他决心为留守老人建一个“家”。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外出成功人士捐资20余万元,缺口部分李永良和爱人商议后拿出积蓄垫资。经过一年的筹备,2016年底,一座花费100余万元、设备齐全的村级养老院成功通过验收。村里的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

“吃的菜是我亲手种的,菜园就在养老院的后墙外!”村民陈世田告诉记者,与他一起为养老院服务的还有罗阿姨,他们由村集体按月发放工资。

陈畈村有21户76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户都有量身定制的脱贫计划。李永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向村里创业成功人士发出倡议书,2016年至2017年筹集社会物资、资金总价值达20万元,并全部用在了村里扶贫事业上。

田间地头、雨里泥里,李永良率领村干部,卷起裤腿,下地劳作,3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村里。暮色中、炊烟里有他与贫困户促膝谈心的身影。这些,在他那两本厚厚的《扶贫工作日志》中有迹可循。

66岁的张国宏身患癌症,妻子智障,儿子身亡,儿媳带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李永良出资帮他修大塘养鱼养虾、养鸭养鹅,还帮他的家人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并每月资助孩子900元的生活费用。村民肖洋洋、李响、刘琴3个孤儿没钱上学,李永良全力资助。通过李永良的工作和努力,自2017年12月起,省农垦集团资助肖洋洋和张家兄妹每人每月600元生活费。

“李书记真是好人,我这身衣服也是他给我买的。”贫困户袁国平身有残疾,妻子瘫痪在床,生活困难,也是李永良经常看望资助的对象。

“去年雪灾,李书记冒雪挨家挨户看望贫困群众,清理积雪,为房屋坍塌、农作物受损的群众排忧解难,为此他还冻坏了腿脚。”村干部蔡大成告诉记者。

上任以来,李永良带领村两委干部千方百计争资跑项,争取了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两座村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利项目、村民安全饮水项目。全村新建和改造了61口大塘,修复重建了13座中小型机电提灌站,完成了1.5公里U形渠水路的畅通工程,新修了14公里组组通水泥道路。

“要想解决基层工作难题,关键要看能否顺应民意,也就是看群众答不答应、高不高兴、赞不赞成!”3年的基层工作让李永良悟出了为民宗旨。

为民的付出,辛勤的耕耘,李永良用平凡的善举打动了村民们的心,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热忱书写了扎根基层的一片悠悠赤子心!

如今,陈畈村跻身“双强村”,不仅党建基础牢固,而且经济发展后劲足,被省住建厅评为“最佳宜居乡村”,被市政府评为“人居环境美丽乡村”,被市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先进村”,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下一步,李永良打算利用陈畈村地理特点和区位条件,建设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农副产品交易和电商物流配货功能为一体的经济综合体,并逐步探索将村民迁出村落,集中居住、完善配套设施的居住模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