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靖
昔日荒丘坡,而今致富地。在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一座座香菇大棚连成一排,连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棚”,不仅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而且成功掘得全村集体经济“第一桶金”。
6月1日,记者走进该村香菇种植基地。“这个季节香菇采摘已经进入尾声,从去年产出至今,已完成采摘10万余斤香菇。”村党支部书记李信远告诉记者。
香菇大棚的生产期是9月至次年6月,10个多月间,每栋大棚都可产1万多斤的香菇。截至今年2月,前半期共产出香菇7万余斤,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村集体收获纯利润8万元左右,全村120户贫困户每户已获股金分红400元。
这样的好事,方洼村民以前可不敢想。由于位置偏僻,生产条件落后,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多年来,村里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集体欠有数十万元的外债。
“想致富,得有产业。”李信远是村里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对生产经营很有经验。返乡成为方洼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挑起村民致富带头人的担子。
2017年,在中办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村“两委”利用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50万元,发展香菇种植基地25亩,一期建设香菇大棚10个,种植规模96000棒,带动20户贫困户种植。
选准了产业,还得有技术和销路。菌棒培育不久,冒出的香菇就出现发黑的现象,急坏了种植户。原来,光照、湿度、温度的不同都会影响香菇生长,须得找到一位好技术员来管理。
“得知我在信阳农林学院学种植,村干部三天两头往我家里跑,动员家人支持我回村种香菇,年前我就从深圳辞职返乡了。”今年28岁的小伙儿李意,每天早上6点半就穿梭在香菇棚里,查看浇水通风情况。平日里,他边自学种植技术,边到周边大的香菇种植基地“取经”。
经过摸索,大棚里的香菇日益增产提质,在周边县区10多家超市和市蔬菜批发市场畅销,预计年纯收入16万元。这更坚定了年轻人留村发展的决心,“我交了两次入党申请书,目前是入党积极分子呢。”李意说。
如今,有了香菇种植的成功经验,方洼村“两委”经与群众广泛协商,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该村还发展了林场茶叶种植、光伏发电产业、藕鱼套养产业等,为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土地长出源源不断的集体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