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两位大师的“君子”之交


——浅赏郭沫若题诗裴石民制梅花紫砂笔海

杨克

丁酉春日的一个双休日,前往一山庄谒友,无意之中发现他家有一只尘封多年的紫砂小砵,上面梅花隐现,诗文洒脱,包浆自然,泛紫泛红。一看便知是文房雅器。

细看砵外金石味浓,草刻诗文道:“今与石民配合双,汇进紫海叹汪洋,恭赡东坡书院扬,袖铭阳羡留世方。”落款是:民国廿八年阳羡(春)月郭沫若书裴石民制,梅花图案间刻有“东坡书院专用”字样。底款为:“家兴人旺 裴石民 铭句盘上”,在落款的下面有瓜子章款“裴”字。此时精神为之一振,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手捧笔海已无心喝酒,便打听此笔海的出处。朋友讲,改革开放初期,他在乡下一老教师家里收购的,孩子们都不稀罕,并说如老兄喜欢我可以转让给你。经讨价还价,我便把此笔海收入囊中,回家后仔细探究,并撰写此文,与文友共同分享。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以古器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是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近现代公认的大文豪。1973年郭先生在日本写了一首《西江月》颂陶:“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征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陕西人把此诗当作国宝从日本请回家,并专门投巨资建博物馆。我这只紫砂笔海,不正是郭老与裴石民老艺人逛东坡书院题诗的姐妹篇吗?

东坡书院经查有三处,一处在海南,一处在江苏宜兴,器物上的东坡书院是指宜兴的东坡书院专属之物, 还有一处在我们河南光山。

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历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曾培育了潘序伦、倪维德、范保文等我国一流的学者。它还是陶都历史上诸多紫砂工艺大师的启蒙摇篮。

第三处东坡书院在光山净居寺。净居寺又名梵天寺,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南四十里的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北齐天宝年间(555年),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者慧思、智大师创建。被誉为“苏轼灵魂家园”。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贬黄州团练副使,赴黄州途中,经光山县游净居寺。有《游净居寺并叙》诗。苏轼在诗中,把大苏山、小苏山称之为“家山”。有“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之句。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县令沈绍庆刊刻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碑高1.14米,宽0.44米,楷书。1987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居寺后山腰处有一高台,名曰苏东坡“读书台”。苏东坡《梵天寺见守诠小诗清远可爱次韵》诗,是当年游净居寺“读书其上,留题壁间”的地方。还留有“四壁青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的佳句。后人作堂,又名“东坡读书堂”。历代不少高僧大儒、文人骚客,以游净居寺、拜读书堂、步东坡诗韵为人生一大乐事。故有“诗城乐地”之称。清朝乾隆丙午(1768年),立有“诗城乐地”碑。嵌在净居寺佛殿院西厢走廊界墙上。碑高0.27米,宽0.43米,碑文共198字,行书。

清乾隆《光山县志》:东坡祠,在城西南四十里净居山梵天寺左。宋元丰三年,苏公谪黄州,尝游净居,有读书堂,后人因祠祀之。明崇祯初,里人重修。以邑学士蔡毅中,曾读书期间,因以配祀,改名二学士祠。

苏东坡,名轼,四川眉山人。他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明天顺年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占地三十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清康熙、乾隆间都曾修葺,后毁于咸丰太平军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绪八年再修,每逢东坡诞辰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丁蜀镇政府再修东坡书院。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此笔海的尺寸:高9.5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9厘米。材质为纯正老紫砂。小则称洗大则称海,被称为“文房第五宝”。

此物颜色仿青铜色,型制规正,古朴典雅,文化价值大于实甪价值若干倍。裴石民因给故宫配一把缺盖的供春茶壶壶盖而一举杨名中外,被郭沬若老先生奉为“切玉能手”。几只笔海,因时代变迁而渐次失去了它的功用价值,但其尘封的岁月却愈加彰显它的历史厚重,并溢出耀眼文化光环。笔海本是无情物,当它与现实和历史碰撞,工艺与文化结合,那该撞出怎样的火花?更何况它还负载着大文豪苏东坡、郭沫若这两位大家的名分,无不显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伟大品德和精神。而今,光山县正在对千年古剎“净居寺”进行修缮,苏山八景之一苏东坡当年的“读书堂”中,彰显智慧之乡人文景观,“东坡书院”三居天下必有其一,能摆上我收藏的这只笔海,让文人观赏,让诗人品味,让百姓共赏。这款文化大餐,那该是一种多么有滋有味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