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师宣)浉河区连续9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区”称号。2017年,名优茶基地发展到60万亩,茶产量达到3.6万吨,成为全国第一大绿茶产区。浉河区有着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风光和民俗风情。近年来,该区在发展中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充分发挥茶叶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茶旅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双赢之路。
夯实基础,推动茶乡全域旅游。该区规范景区基础设施,统一广告牌匾设置标准,加大对环南湾湖路、重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了董家河镇睡仙桥民俗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推进3处环湖茶文化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和40余个停车场建设;开展“厕所革命”,建成或改建A级旅游厕所268个,实现了全区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等公共区域厕所全部达到国家A级建设标准;支持民宿经济发展,重点引导发展茶园民宿、农园民宿、传统建筑民宿等;规范环南湾湖路两侧视野范围内的民居点,按照豫南茶乡传统民居风格,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对部分民居实施“穿衣戴帽”,白墙、灰瓦、坡屋顶、马头墙等让老屋换新颜。
提升品质,推进茶产业绿色转型。该区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生态茶园建设、厂房改造升级、茶产业品牌打造等奖补,共为1.72万户茶农补贴资金2610万元。按照农业部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建设新茶园,分期分批改造老茶园;创建生物防治生态标准示范园,建立农残源头治理工作体系,确保茶叶品质安全;建立茶叶植保员队伍、设立茶树用农药专柜、建立茶园病虫害测报体系、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目前,浉河区已创建国家级茶叶标准园1家,建设标准茶叶基地20万亩,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23家。
突出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近年来,该区着力打造“游茶园、赏茶艺、摘茶叶、品香茗”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一是建设茶生态。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植树造林种茶绿化活动,以茶固生态之基。在环南湾湖乡村高标准建设了“百里茶廊”和“水韵茶乡”等一批具有茶乡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让山以茶青,水以茶秀,以茶绿乡村之容。在城市建设中融入茶元素,以茶美城市之颜。二是弘扬茶文化。该区成立了浉河区茶文化研究院,挖掘整理信阳茶文化,信阳毛尖传统制作技艺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了中国首部国风茶韵音乐电视茶歌《心容天下》;编写了河南省第一本面向小学生的茶文化教材;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已连续举办了4届。三是发展茶旅游。依托环南湾湖优美的生态环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全区旅游资源,精心构筑环南湾湖浉河生态茶文化旅游观光区,以信阳毛尖金牌产地观光游、环南湾湖茶乡一日游为特色的“茶旅融合”正成为该区旅游的新名片。
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该区发展“旅游+茶叶”产业新模式,以产业带动脱贫。围绕茶产业上下游链条,该区大力扶持茶叶包装、制茶机械企业的发展,为全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近两年来,成功带动全区原有36个贫困村的4万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开发茶乡旅游项目,打造了“茶乡风情体验游”“百里茶廊一日游”“茶乡观光游”“信阳毛尖发源地”等精品旅游项目。目前已经在全区建成茶乡旅游点23个,2017年“五一”“十一”期间,茶乡接待游客达22.6万人次,带来消费收入1.3亿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实行“公司+农户”方式,组织项目单位参与结对帮扶,合力推进旅游扶贫开发,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找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