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曹新俊
“伯父1935年牺牲,好多事情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伯父抛弃当时安稳的生活,投入革命的洪流,牺牲时年仅28岁。”昨日,吴世友向记者介绍。
吴世友口中的伯父是鄂豫陕省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大别山下一位璀璨耀眼、流芳千古的革命英烈。
红色根据地,巍巍大别山。挺拔的苍松,见证了英雄的壮烈;蜿蜒的溪流,传唱着动人的赞歌。吴焕先于1907年8月在新县出生,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他不仅是鄂豫皖苏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之一,还是黄麻起义领导者之一,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2009年9月10日,吴焕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神龛换像 破家革命
历史的河流继续向前流淌。1907年8月30日,在新县四角曹门村子里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里,吴维棣家的三儿子呱呱坠地。长辈们希望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能平平安安,长大后光宗耀祖,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安安,学名焕先。1923年,吴维棣将吴焕先送到湖北省麻城蚕业学校读书,并在他身上寄托了“谋官爵、耀门楣”的厚望。然而,在吴焕先炽热的内心里洋溢着的,却是另外一种热情。
当时苦闷彷徨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到底哪一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呢?在武汉求学的吴焕先找到了答案。
1924年放寒假回家,吴焕先一把扯下了正屋墙上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贴上了一张马克思的画像。他父亲责问他说:“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你怎么把这张像贴在这里?”吴焕先诚恳地对他父亲说道:“这位大胡子外国老头儿,可是个好老头儿,他的名字叫马克思。他是穷人的好老师,我们应当尊敬他。”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了表明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1925年冬,吴焕先从湖北省麻城蚕业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吴焕先将自家的佃户、债农请到家中,当面把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烧个一干二净,并当众宣称谁租种他家的田地就归谁所有,从今往后绝不收租逼债。从此,彻底背叛了自己的地主阶级家庭,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得有自己的武装。在焚烧地契的第二天,吴焕先就组织农会的骨干,在家门口架起20盘铁匠炉,连夜赶制鱼叉、大刀、梭镖。随后,在吴焕先的带领下,他们奇袭民团,打监卡、乡公所,农民武装从190人发展到3000多人,而吴焕先却失去了父亲等6名亲人。
为配合北伐战争,吴焕先组织农民武装向封建地主和一切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冲击。1927年的“四·一二”,蒋介石叛变了革命,陈独秀走投降路线,但黄麻地区的党组织抓住枪杆子不放手,一支枪也没让缴去。5月间,光山县柴山堡大土豪陈日辉带着1万多人的反动红枪会,向吴焕先领导的农民武装扑来。当年5月,吴焕先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木城寨血战7昼夜,打败了光山县柴山堡大土豪陈日辉一万多人的反动红枪会。8月,吴焕先主动配合麻城农民自卫军打败了王芝庭的反动武装并活捉了王芝庭。11月,吴焕先和其他革命志士一起领导了著名的黄(安)麻(城)武装起义。
一连串的胜利,震撼了大别山区的封建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更加提高,吴焕先和其他领导同志的名字在广大人民中更加响亮地传开了。
“深山密林是我房,沙滩石板是我床,尽管敌人逞凶残,坚决斗争不投降。”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转移后,吴焕先重组红二十五军,坚持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在鄂豫皖省委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的何家冲出发,北上抗日,开始长征。1934年年底,在程子华、徐海东均负重伤的情况下,吴焕先指挥部队奋勇作战,血战独树镇、突围庾家河,击退敌人,使部队转危为安,并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在中共革命史上,红二十五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不断发展壮大,且开创革命根据地的部队,也是用时最短、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部队。“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吴焕先既是红二十五军的创建者,又具有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深受全体指战员的爱戴和崇敬,因此被誉为红二十五军的军魂,永远彪炳史册。
严守纪律 秋毫无犯
铁骨英雄也有儿女亲情,豪情万丈只因心怀天下。
1933年夏到1934年秋的一年多时间里,是红二十五军最艰难的时刻——皖西和鄂东北被分割开,而鄂东北敌军更多,处境更险恶。为了稳定军心,吴焕先经常到部队、战士中间讲全国革命形势,讲列宁领导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激发战士们的斗志。
吴焕先非常关心伤员,因为没有药,他和医务人员研究,用山涧水洗伤,用南瓜瓤子敷伤口。有一次,警卫员见他脸浮肿了,用小锅给他熬了一点稀粥,而吴焕先端着小锅,把粥送给伤员吃。
吴焕先十分注意遵守军纪,维护军民关系。每到一地,他都教育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切实做到秋毫无犯。针对敌人所散布的种种反动谣言,吴焕先要求部队不管走到哪儿,都要把红军的优良作风带到哪儿,让新区群众知道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工农队伍。在坚持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吴焕先留下了最著名“红薯地里留银元”的故事。在到达回民聚居的兴隆镇之前,吴焕先结合当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专门为部队规定了过回民区必须坚决执行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把猪肉都做了处理。进入兴隆镇后,吴焕先亲自召集当地知名人士和阿訇举行座谈会,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及民族政策、纪律等,解除群众顾虑。
拨开历史的硝烟,中国革命的航船越过无数暗礁险滩正乘风破浪加速前行;驻足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尊自强屹立于世界东方。如今,在吴焕先烈士的家乡,秉承革命先烈精神的信阳人民,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脱贫攻坚鏖战正酣,城乡环境山清水秀,转型升级稳定推进,旅游事业如火如荼,一幅幅崭新的画卷正在申城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