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这次比赛,让我开阔了眼界,也认清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会继续加油,勇往直前!”5月16日,刚刚在第十届全国旅游院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上斩获二等奖的河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王雅清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电话里的声音青春洋溢、坚定自信。
这样的王雅清,与记者脑中的“河南最美大学生”形象不谋而合。她集逢考必胜的“新兵王”、品学兼优的“校园明星”、正能量爆棚的青年志愿者于一身的成长故事,励志而温暖。
1995年9月,王雅清出生在光山县泼河乡。儿时的她,很多时间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所在的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决策地,著名的花山寨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让小小的雅清立下了长大后保家卫国的宏愿。
大一时,王雅清与踏入军营这一人生梦想转角相遇。当得知郑州市征兵办正在学校进行征兵宣传时,她飞奔而去,直接填表报名,甚至没来得及告诉父母。
“若当年不能通过,我就第二年再报。第二年不行,我就来年还报。来年还不行,就是毕了业我也要参军!”忆及一波三折的应征经历,王雅清笑言“好事多磨”。她清晰地记得,梦想成真的那一刻,自己是怎样的喜泪纷飞。
2014年9月,携笔从戎的王雅清被分配到广州军区联勤部通信站,成为一名话务兵。
“平时训练不达标,战场上就有可能丧命!”面对高强度的训练,王雅清咬牙坚持。从最初做不了10个仰卧起坐到每天做600个,从跑不了800米到每日必跑6公里,从一无所知到一个月记下3000条话务员条例、2000多个电话号码和部队番代号,王雅清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半年和年终考核中夺魁。
不忘初心,所有梦想都开花。两年里,王雅清不仅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整个通信站要求最苛刻的“一号台”,成为全连的“学习标兵”,而且做到了机上操作零失误,成功接转5万多个电话,先后荣获营嘉奖一次、连嘉奖两次,被评为“优秀义务兵”,成为军营“新兵王”。
在部队究竟学到了啥?王雅清的回答出人意料:“当兵,我学到了一个字,‘怕’。这个‘怕’不是怕事,而是怕什么事情不该做我做了,又怕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到最好,更怕自己做了什么有损班级形象、连队形象、军人形象的事。”
一个“怕”字让王雅清淬炼成钢。2016年9月,王雅清重返母校,同学们发现她早已不是当年事事只会问怎么办的小女孩了。雷厉风行的处事作风让她深受大家喜爱,也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其中就包括团支书刘凤娇。2017年9月,又一个“王雅清”义无反顾,剪去齐腰长发,拥抱军绿色的青春。
王雅清也接过刘凤娇手里的“接力棒”,成为班级新的团支书。在又一个“一号台”上,王雅清带领全班同学先后获得“院红旗团支部”“河南农业大学先进班集体”以及“河南省文明班级”等荣誉称号。她本人也一次性考取导游资格证,获得“蒋建平”奖学金和首届“河南最美大学生”称号。
学习之余,王雅清成为河南农业大学校史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先后接待来访者(团)达30余次,每次长达5000字的讲解词她都做到零失误。她还加入了河南农业大学雷锋站“四点钟课堂”,每周三下午4点半,准时出现在“四点钟课堂”的教室内,辅导小朋友看书学习。在王雅清和其他志愿服务者的共同努力下,“四点钟课堂”获得全国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激励成果奖、河南省大爱郑州志愿服务中心首届“稻草人杯”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
“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刚刚成为预备党员的王雅清目标坚定:“我国海上问题依然严峻,以后我想从事海警方面的工作,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王雅清没有空谈理想,由于主专业与海警工作不符,如今她正在辅修法学二学位。我们期待着军中绿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