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潢 川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潢川县:“稻虾联姻”成就富民大产业


水产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分剥从各乡镇养殖基地收购回来的小龙虾,并用真空包装熟虾,销往全国各地
潢川县稻渔综合种养分中心授牌
付店镇骆店村的贫困户正在捕获今年头批小龙虾
水产公司的工人在养殖基地收购分拣小龙虾
水产公司的工人用筛选机筛选鲜虾
农民在虾稻田中捞网收虾

本报记者 夏青云 李海 潘伯栋 通讯员 刘力娜 文/图

龙虾肥美季,满城飘香时。每年入夏,全身通红、长着两把大钳子的小龙虾,就已经开始“爬”上人们的餐桌,开启又一年称霸夜市界的新征途。今年也不例外,潢川小龙虾的重度爱好者们,已第一时间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吃虾的照片。不同于人们对小龙虾的传统印象,如今,具有“体大螯粗、肚白壳艳、肉多味美”独特烙印的潢川小龙虾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栖明星”,成就了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是贫困户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法宝”。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勾勒出了稻田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潢川县“稻虾联姻”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潢川县地处江淮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优质发达的水系为小龙虾生长、繁育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生态环境。潢川县成为小龙虾的生长、繁育的宝地。小龙虾选择潢川县,是良好水域生态环境的必然;潢川县选择小龙虾,是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农户脱贫致富的必然。

“稻虾联姻”铺就“致富路”

“今年流转了一千多亩地,纯收益估计在500万元左右。”潢川县魏岗乡彭寨村广丰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春新踌躇满志地说道。在被问到种什么这么赚钱时,叶春新告诉记者,“在稻田里‘种’小龙虾。”

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被称为“稻虾共作”。这种生态种养模式是将传统稻田进行改造,在稻田四周开挖宽4米左右、深1.5米左右的沟,然后在沟中注水,将虾苗放入沟中养殖。在每年9月至10月稻谷收割后投放幼虾,来年4月至5月这批小龙虾便可收获,同时再补投幼虾,到了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时,向稻田里注水,让尚未长大的幼虾从稻田排出,进入宽敞的沟里生长。等到整田、插秧完成后再抽水,把沟里的幼虾引放到稻田里,让其继续生长,实现“一稻两虾”。

叶春新介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一年可产一季稻、两季虾,基地去年优质稻亩产约1000斤,龙虾亩产约300斤,稻子每斤1.5元左右,龙虾每斤20元左右,扣除生产性开支,亩净利润达5200多元,这千亩水田总收入近500万元。

广丰源合作社采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带来的好“钱”景只是潢川县的一个缩影。

“稻虾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生态增优”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富民产业,现在潢川县大地正掀起“稻虾共作”产业发展高潮。“投入小、收益高,周期短、见效快,每亩投入两三千元,当年就可收回成本。”前来选购虾苗的潢川县黄寺岗镇白树村郑湾地村民组的61岁养殖户高继海眉飞色舞地说,“在我们这一直流传着‘打工不如回家,回家就要养虾’的顺口溜,种稻养虾一年下来比进城打工挣得还要多,真正做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

“无形之手”彰显大威力

潢川县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水产业是潢川县的支柱产业,渔业发展在河南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发展“稻虾共作”有基础。“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这为我们走好具有潢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指明了方向: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持续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农村美起来、农业效益高起来。”潢川县县长兰恩民说,水域生态环境良好,小龙虾市场发展“钱”景巨大,特别是潢川有文尧水产、宝树水产两家龙头企业,先后取得了加工出口注册备案和自营进出口资质认证。

2016年年底以来,潢川县大力实施“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战略,采用“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推广“种绿色稻,养生态虾”的稻虾共生模式,打造“稻乡虾”和“虾乡稻”两个品牌,促进农业优化升级,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该县还出台了发展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扶持奖励办法等,对于自养的贫困户,每亩给予400元的一次性补助;对于帮扶贫困户养殖的企业(合作社),每亩给予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各100元的补助;对于带动一名劳力到养殖基地、合作社务工,且每名劳力年收入达到15000元的给予养殖基地、合作社3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为解决“稻虾共作”的清塘、饲养、防病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潢川县建立了“稻虾共作”生产档案,实时掌握“稻虾共作”生产情况;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学习班,邀请省市水产专家讲课,将急需的技术传授给养殖户;水产部门牵头建立了一支小龙虾专业科技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县共举办“稻虾共作”技术培训26期,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发放资料7000多份,现场技术指导5000多人次。

潢川县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利益驱动、科技拉动”等多措并举、立体推进,大大激发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种养热情,越来越多的“南归雁”回到家乡田里“捞金”,进入小龙虾产业化发展链条,大大加快了“稻虾共作”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目前,全县小龙虾养殖规模已由2016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万亩,黄国粮业、文尧水产公司、华莱时代小龙虾专业合作社、广丰源生态农业合作社等小龙虾养殖规模均达1000亩以上,带动小龙虾养殖贫困户2103户;全县小龙虾产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名,已建成集种苗繁育、生态养殖、加工出口、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小龙虾产业链条。“稻虾共作”成为潢川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闻名省内外。

“潢川模式”领跑河南省

传统的小龙虾销售,多是收购商定点收购,养殖户很难掌握到准确的市场信息,没有定价权,生产盲目,效益不佳。“潢川的小龙虾,不是卖潢川,是卖给全国、卖给全世界的,我们不仅有传统的批发销售网络,还与电商平台、餐饮连锁企业、外贸公司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潢川县水产局局长胡旭升介绍道,目前潢川已有文尧水产、宝树水产两家公司形成了“生产—捕捞—贸易—加工—储藏—出口—消费”完整的产业体系,先后取得了加工出口注册备案和自营进出口资质认证,并获得了美国、欧盟等卫生注册,小龙虾从业人员1200多名。从田间收购的生虾在水产公司可加工成冷冻虾仁、虾尾、熟食龙虾等食品,虾壳粉碎后可制成氨基酸酚等饲料,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

潢川县“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领跑河南省。为推动小龙虾产业标准化进程,2017年以来,受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潢川县牵头组织市县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了《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等标准体系。该标准规定了“稻虾共作”的定义、稻田养虾环境条件、种养模式、病害防治、防止敌害和捕捞、水稻栽培与管理、龙虾质量标准、龙虾质量标准等要求,为“稻虾共作”养殖提供了技术依据。

水产专家一致认为,《“虾稻共作”养殖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市级评审,对于潢川县建设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推进“稻虾共作”养殖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潢川县《“稻虾共作(克氏原螯虾)”技术规程》通过市级地方标准专家评审,标志着信阳地区的“稻虾共作”有了自己的标准。

截至目前,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省仅有2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省有6个,两类示范区潢川县均占半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评价:“潢川‘虾稻共作’的综合种养方式,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生态高效’,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又解决了‘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又确保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

对于未来稻虾产业发展,潢川县委书记赵亮充满信心:“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力争到2021年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形成‘南有潜江、北有潢川、东有盱眙’的三足鼎立之势,成为继华英鸭、糯米粉之后潢川县的又一个百亿元产业集群!”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