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乐队三五人各亮绝活,大锣铿锵,小锣悠长,鼓声磅礴,琴声悠扬……舞台的正前方,魏桂香嗓音甜美,婉转开唱。
这是昨日,记者在光山县文殊乡花鼓戏演出现场看到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是光山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桂香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写照。入心,入梦,光山花鼓戏早已深深融入了她的生命里……
嗓音优美好学戏
“嗓子好不过魏桂香,舞蹈压不住张秀芳。气韵深长王恩应,李本龙让你笑断肠。”这是在光山县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魏桂香嗓音之好由此可见一斑。
“那年我13岁,因为爱唱爱跳,嗓音好,被选入南向店公社天灯大队当宣传员。在宣传队,我学唱了花鼓戏《东柳子》《西柳子》和《四平调》,感觉喜欢得很。”忆及幼年往事,魏桂香笑声朗朗,她说,小时候,父母经常带她一个塆一个塆地看花鼓戏,“人山人海,天天演,有时演通宵,看看睡睡,醒了还看。”
光山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由光山当地民歌、小调和民间花会舞蹈逐步孕育而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欢迎。民间早有“听了花鼓戏的哟哎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干活不听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的说法。小小的桂香哼唱着花鼓戏动听的曲调,立下了长大后要当花鼓戏演员的志向。
天遂人愿。22岁的桂香和同村复员军人吴开亮恋爱结婚了,迎来了她花鼓戏艺术人生的全新开端。
“我爱人的大爹吴天洲,曾于1953年和翁行凡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获锦旗和金质奖章,是光山知名花鼓戏艺人。我爱人也学唱过花鼓戏,他非常支持我。”幸福的笑容里,魏桂香笑言,新婚后的俩人就像神仙眷侣,一唱一和,配成搭档。在农闲时间和逢年过节,他们就参加村里的民间演出队,跑竹马,玩旱船,演花鼓灯,唱民间小调。
优美的唱腔、俊俏的扮相,活跃在花鼓戏舞台上的魏桂香吸引了知名花鼓戏艺人翁行凡关注的目光。
“翁行凡看了我的表演后,认为我是个苗子,要收我为徒。我父母立即表示支持。我丈夫表态说:‘你跟翁老师学唱戏,家里煮饭和带孩子,我全包了!’”就这样,1979年春,魏桂香正式拜翁行凡为师,跟班学戏,深得师傅真传,成为光山花鼓戏的第五代传人。
圆梦戏台展才华
魏桂香拜师翁行凡后,进步很快,手、眼、身、法、步表演功底扎实,唱功、做功和扮相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观众愈加喜欢,魏桂香的名号也越叫越响。而在光山广大农村,因魏桂香很小的时候就唱花鼓戏,并为大家所熟悉,更多的老百姓则习惯沿袭对她的老称呼:“小魏”。
“群众热爱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听说‘小魏来了’,很多人活不干了就要看戏。那时候很穷,群众就拿最好的东西给我吃,有的女同志为了表心意,没什么东西送,就把纳的布鞋底、做的布鞋送给我。”魏桂香说,如今虽然年近古稀,但她的很多年的戏迷还叫她“小魏”,她感觉亲切,听着欢喜。
因群众喜欢,那时演出中经常出现争戏箱、争头面的情景。有一次,两三个地方同时要去演出。有的提前抢戏箱,有的就来争头面,啥都没抢到的,干脆将魏桂香的孩子抱着就跑。后来,光山农村就时兴共戏,这个塆唱了那个塆唱,既不冲突又时常有戏看。还有一次,正赶上农忙,牢山(现殷棚)的一个村庄要唱戏,为了不误农时,他们村里找来十多人,把魏桂香家里的秧全部栽完,然后挑走戏箱,这才没耽误看戏。
观众看戏的热情有多高,魏桂香唱戏的劲头就有多大。除在本省的光山、新县、罗山、潢川、商城等地演出外,魏桂香还到过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演出。原来基本上是农忙种田,农闲和年节时唱戏,后来不分农忙农闲,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唱。
1996年,魏桂香成立了光山县花鼓戏发展艺术团,担任团长,组织一班老艺人下乡唱戏,并推陈出新,编创和演出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花鼓戏剧目。
2008年,魏桂香被评为省级传承人,她将艺术团更名为光山县花鼓戏发展传承艺术团,在发展后面加上“传承”二字。发展传承光山花鼓戏,成为她一生的追求和最大的心愿是……
传承迎来艳阳天
魏桂香一生共带了8个徒弟,学成的有5个,他们至今仍活跃在花鼓戏舞台上。
“我从小就跟着师父一块走南闯北,师父待我像待亲闺女一样。”二徒弟何玉华如今仍然经常和师父一起同台演出。她感念师恩,痴迷花鼓,不但成立了剧团,而且也带了徒弟,把她的两个女儿都带出来了,买了一台舞台车,丈夫也加入进来,家里一出场就是四口人,再请两三位师傅,六七个人就唱很好的一台戏。
“花鼓戏热闹喜庆,乡里乡亲爱听。经常这边演出完,急等着到下一家去搭台,连轴转。”何玉华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在光山城乡,婚丧嫁娶、乔迁新居、老人祝寿、喜得贵子等红白喜事请唱花鼓戏,日益成为一种习俗。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山花鼓戏要发展、传承,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要求。2013年,魏桂香添置了舞台灯光、音响和乐器,在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乐队,将花鼓戏和民间歌舞结合,以适应农村婚丧嫁娶、乔迁新居、老人祝寿、喜得贵子等红白喜事演出的需要。这种商业性演出的兴起为光山花鼓戏传承带来了生机。
“这是个好的传承方法,把花鼓戏和乐队结合起来。现在没乐队不行,没花鼓戏也不行。比如,农村结婚,没乐队不热闹,但年纪大点的,光有歌舞,唱啊跳啊,他们不爱看,但是花鼓戏一唱,老人都来了,经常唱到夜晚十点多。”魏桂香告诉记者,目前,光山有20多个花鼓戏班,活跃在城乡。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殊乡,就有花鼓戏班8个,演员200多人,年演出1800余场。
在与花鼓戏结伴而行的人生旅途中,年过花甲的魏桂香还在坚定前行。她说:“我希望多年以后,光山花鼓戏不是展示在博物馆里,而仍然是大众喜闻乐见、活灵活现、生动活泼呈现在舞台上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