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维 通讯员 余江 李梅 文/图
一条条洁净笔直的道路,一座座规划统一的庭院,一面面传承善美的文化墙……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息县项店镇李楼村能够持久地美丽下去?
近日,记者走进李楼村,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支撑这个村庄美丽之花绚丽绽放的幸福密码,是一群遵规守约的朴实父老乡亲、一支数年如一日坚持为民服务的义工志愿服务团队、一股传承善美的文明乡风……
李楼村,只是息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息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孝善敬老为载体,以“多彩田园”为抓手,通过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多方入手,绵绵用力,激发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助力建设全面小康。
正如息县县委书记金平所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
贴心饺子宴 浓浓敬老情
“大嫂,我们到了,我先给您扶下车,等会儿就吃饺子喽……”4月16日上午,走进河南省首个“中华孝心示范村”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就被一位骑着三轮车的老人和他的吆喝声吸引。
老人名叫杨春元,今年70岁,是弯柳树村李围孜组人。每到农历初一、十五都能看到他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去接那些腿脚不利索的老人,到村里的德孝讲堂吃饺子。
“俺以前是贫困户,村里解决了俺的低保。村里给老人办饺子宴、义诊,俺还申请了公益岗位,有了固定收入。”如今脱贫的他和老伴一起进了村义工团,“让更多老人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杨春元介绍,“饺子宴”的资金主要来自村里孝善理事会的“孝善基金”。这个在息县每个村都有。
“今儿出门急,没带多少钱,但知道这是孝善敬老活动,俺必须尽一份力。”项店镇张庄村西张组73岁的张志福一张张地数着他身上的“全部家当”,交给了村里“孝善基金”专职登记员杨金娥。
谯楼街道庞湾社区三组65岁的老党员付志平把一百元钱投进了村里的孝善敬老募捐箱。
付志平是村里的五保户,患有冠心病及二级精神残疾的他从2012年至今住过15次医院,如今的他满脸灿烂笑容,对党委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村里给俺申请了公益岗位,还有健康签约看病不要钱。俺感受到了党的照顾和体贴,所以俺也希望献出一点儿力量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在息县像张志福、付志平这样积极捐助“孝善基金”的人还有很多。“孝善基金”用于举办老人宴、为老人送生日礼物、拍全家福照片、带老人旅游等,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孝善基金”监督委员会监督,专款专用。
小茴镇张老庄村部的墙上贴着一张孝善理事会捐款情况明细单。该村孝善理事会会长张子新正在对着墙上贴着的捐款明细公告对围观的群众说:“基金主要来源是村民捐款、村集体养老投入款、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款等。经县财政局审核后,县、乡财政对捐款按1∶1匹配,大家放心,在以后的孝善敬老活动中,我们一定用好这笔资金,为更多的老人服务。”
身为村民组长、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2017年小茴镇优秀村民”,张子新这个会长是村“两委”和村民集体选出来的。“各村新募集的爱心基金款经公示后,每半年可申请一次匹配资金,所有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执行。我们通过‘三公开、三公示’,让大家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孝善基金”只是息县实施“孝善敬老”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息县重点面向全县农村65周岁以上群众,通过加强孝善宣传教育、成立孝善理事会、设立“孝善基金”、开展孝善敬老活动等措施,在全县农村形成家庭孝心养老、社会善心敬老的良好风尚,助力精准扶贫,构建和谐社会。
“俺娘把俺拉扯成人不容易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她洗脚,还是头一回……”彭店乡大郑庄村62岁的路明生屈膝为自己82岁的老母亲洗脚、剪指甲。
在他的影响下,现场有很多人也上台为老人洗脚,有的是儿女为父母洗脚,有的是儿媳给公婆洗脚,还有的是素不相识的义工为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老人洗脚,在场的很多老年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孝善没有旁观者,敬老都是践行人。洗脚、体检、饺子宴……佩戴党徽的党员干部、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与老人们一起聊天一起做饭,亲如一家。
身边好榜样 引领新风尚
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彻夜明亮的太阳能路灯、户户享用的自来水、充满正能量的文化长廊……如今的临河乡杜围孜村丢掉了昔日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帽子,优美的乡村田园画显现眼前。
作为息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试点村,该村将传承弘扬“孝道”和“家风家训”文化作为切入点,建立了息县首个家训馆。
“村里征集俺们的家风家训,放到馆里教育更多人。现在俺村谁家不孝顺老人、谁家门口不干净,自己都觉得脸上没光彩。”前岳庄村村民杜飞说。
将优秀的家风教训和孝道文化融入村规民约中,使其更有道德的感染力,促进文明乡风民风的形成。
房前屋后整洁干净,乡风文明口口相传。在陈棚乡张塘村,农村孝老爱亲、环境卫生要求被纳入了村规民约,村民还开展评议活动来褒扬乡村新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农村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陈棚乡张塘村驻村第一书记何蕾介绍:“村里有监督委员会,成员均由村里有威望的党员、队长组成。每月一小评,每季度一大评,去评选各村民组卫生文明示范户、孝老爱亲村民。表彰先进并发放奖品,差的典型并屡教不改户将被纳入黑名单张榜公示。”
“往年的弯柳树,垃圾成山……”一曲弯柳树之歌道出了曾经弯柳树村垃圾围村的生活场景;如今弯柳树村早已褪去脏乱的旧影,露出明媚的笑靥!在这支清洁乡村的队伍中,赵海军是功不可没的一员,一辆承载垃圾的四轮车,成为村里亮丽的风景。
“以前不是太注重环境保护,喜欢抽烟喝酒。村里办了道德讲堂,俺没事儿去听听,知道清洁乡村、文明乡风最大的受益人是俺们自个儿。”赵海军烟戒了,酒也少喝了,加入村里的义工团,寒暑易节,周而复始,坚持开着自家四轮车为清洁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车轮声声中奏响乡村最动听的交响乐。
息县紧扣“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主线,重点抓好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系列活动。突出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及“好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常态化开展“感动息县人物”“息县道德模范”“十大杰出青年”“息县最美家庭”评选,在全县范围营造崇德向善、文明和谐新风。
目前,全县共创建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28个、县级文明村镇79个,评选出“文明家庭”16个,各类“道德模范”500余人、“好媳妇”“好婆婆”200余人,模范推选坚持做到群众评、评群众,群众学、学群众,努力推出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有温度的典型人物。通过对这些好人好事的挖掘、评选与宣传,形成了“好人就在身边”的浓厚氛围。
此外,息县还注重文化建设,以“乡村舞台”为依托,积极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形成以镇文化站为核心,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业余文化团体为补充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先后组建和培养了夕阳红艺术团、弯柳树文艺演出队、息县戏曲演唱团等民间文艺团体组织近30个。在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农民运动会、春节团拜会、才艺大赛、书画展、青少年阅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带动健康向上的群众文体活动在农村蓬勃开展,倡导了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
筑好“文明巢” 引来金凤凰
正是感受到村民的孝爱淳朴,44岁的王春玲毅然决然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带着家人一起把全部积蓄1500余万元投在路口乡弯柳树村,注册成立了息县远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专注种植“孝心农业”。
何为“孝心农业”?王春玲有着自己的解读:“民以食为天、食以纯为先。种植养殖全过程中,坚决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安心;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放心。带着孝天地的绿色生态观念,我相信能带领更多村民幸福生活。”
王春玲带领弯柳树的村民们养殖大白鹅,种植软籽石榴,生态虾稻共养,不仅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更能让村民们真正体验到绿色无污染有机种植的好处。弯柳树村首届生态小龙虾节暨产业扶贫成果展,吸引来了河南广电喜买网。通过“媒体+电商+第一书记”的全新模式,以“虾”为媒,帮助弯柳树村农民将优质的农产品走出去,促进增收,实现产业扶贫。
被弯柳树“中华孝心村”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来的还有息县金祥旺公司的股东周龙。他斥资800万元,在这里流转土地150亩,种植果树、办农家乐、生态采摘园和搞立体养殖。
环境整洁,道路顺畅,文明和谐、秩序井然……走进息县,你会发现这个“天下第一古县”,正在经历一场蜕变。
“尤其在基础设施、风貌形象、绿化美化、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我们正着重‘提质’和‘改造’,这也是为了栽好‘梧桐树’,引回和引来‘金凤凰’,让农民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县扶贫办主任姚金鳞说。目前,全县共申报“多彩田园”建设项目284个,已建成172个,投产118个,覆盖贫困村99个,带动贫困户10525户。村里兴旺了,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腰包也越来越鼓。
创造文明和谐的环境,提高的是县域竞争力,受益的也是当地百姓。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坚定不移地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提振精神。”说到息县乡村的未来发展,县长袁钢信心满怀,“息县兼而有之,一定能久久为功,实现统筹发展的‘美丽乡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