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瑜珊 孙银鸽 通讯员 周志慧
绿茗盖春山,茶香袭人来。阳春时节,浉河区谭家河乡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山上,忙碌的采茶人手指轻弹出幸福的乐章;山下,茶场的炒茶师傅撸起袖子翻炒出幸福的味道;市场上,热闹的购销活动展示着茶市的兴旺;农家乐里,熙来攘往的游客乐得老板笑开了花……
85000亩茶园,开采面积70000亩,年产干茶85万吨,涉茶产值3.5亿元,这是谭家河乡茶产业的现状。坚守着祖先留下来的这片沃土,近年来,谭家河乡整合项目和资金,全力做好“茶”文章,从散户到企业,从村集体到乡政府,进行了一次次的革新,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8.5万亩茶园 鼓了茶农的“钱袋子”
谭家河乡土门村村支书卫传勇最近忙得脚不沾地:家里的100多亩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期,采茶工和炒茶师傅要抓紧请,还得安排人专门接待各地来的买茶客……虽然受气候影响,今年茶叶的收成比往年略低,但是靠着这100多亩茶园,怎么也可以收入三四十万元。
土门村村民翟安胜家的茶园面积比卫传勇家的少,但一家人同样也是忙得不可开交。除了采茶炒茶卖茶外,他还在自家小院子里办起了农家乐。节假日,从城里来的客人,一天能有好几桌。
“过去,很多人只知道优质毛尖茶产区有‘五云两潭一寨’,不知道还有‘一门’。这‘一门’指的就是我们土门村。”与卫传勇家茶园一路之隔的,就是“两潭”中的黑龙潭茶区。蜿蜒的山路一直往上,两边皆是高耸的山峰,零星点缀着穿红着绿的采茶工。
“我们村有村民1530人,茶园13000亩,几乎家家种茶,90%的人都在从事与茶有关的事儿。这些年,名气也算打出去了,每年来买茶的人可多。”采访间隙,卫传勇的电话不断:“他要十来斤是啵,行,卖给他!”
谭家河乡的产茶历史可追溯到东周,兴于唐朝,辖区内的万寿山茶社在清朝初年就已成为与“龙潭”茶社、“车云”茶社齐名的信阳三大茶社之一。万寿山生产的“天平山”牌信阳毛尖茶在1994年国内贸易部举办的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是信阳继“龙潭”牌之后的第二块茶叶金奖,2007年被评为世界绿茶优质奖。
近年来,该乡更是将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重点培育,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还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土门村、大桥村等地建设百亩以上无性系茶叶基地,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茶场和种茶大户,通过引导农户合理有序流转土地,实现茶叶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谭家河乡有5个茶叶公司、22家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注册了8个茶叶品牌,初步实现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如今,有了各级发展茶产业的好政策,吃了定心丸的卫传勇紧跟“潮流”,和几个种茶大户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如今,“钱袋子“鼓起来了,观念也更新了,不满足于一时一地的销售,他近七十岁的老父亲卫才云走出了大山,开起了茶庄,把家里自产的土门茶卖到了全国各地。山上有茶园、山下办有农家乐的翟安胜如今也在市里中都沁园小区置了房,他要过过城里人的日子。
茶旅融合 惠了茶乡的老百姓
卫传勇的茶园在土门村最高的山峰上,每年他都要接待几批来茶乡体验采茶制茶的游客。“大多都是周边城市的,他们自驾到茶园采茶,下来后,我们有炒茶师傅帮他们炒,好多游客都是在这里玩上一天,带着自己采的茶离开的。”卫传勇说。这是他因茶旅游额外增加的一笔收入。
按照浉河区委书记翟晓宾“以‘五云两潭一寨一门’为基础,以茶产业为核心,打造实施健康养生、休闲运动、观光体验等文旅项目,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谭家河乡主动对接浉河区茶乡风情百里登山步道项目建设和环湖路4A级风景区建设,巧用“旅游+”“生态+”等模式,高标准规划土门、凌岗茶乡游等一批旅游项目对外推介,打造以“观美景、赏茶艺、乐垂钓、品美食”为主题的环湖路茶乡风情旅游品牌,真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据不完全统计,谭家河乡环湖路两边就有各类山庄、农家乐等40余家。每逢节假日,乡里都会上演与茶相关的生活剧:一辆辆满载家人或亲朋好友的各式汽车驶进农家乐,成群游人在茶园里尽情享受“醉氧”的喜悦,更有被万亩茶园的壮美景色而吸引的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
清明时节,记者驱车从谭家河大桥往南行,沿途山峦叠翠,山顶茶海如梯田般起伏,一直延伸至天边。环湖路两侧,随处可见正在改造中的山庄、农家乐,灰瓦白墙掩于浓绿的林木之中,别有一番风情。这是该乡正在实施的环湖路综合整治,绿色生态乡期待用更高“颜值”引来更多游客。
“在建设风格上,要突出浉河区的地方特色,体现茶乡风情;在品牌塑造上,要打造好生态旅游、茶文化体验园区等,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即将到来的茶文化节。”按照浉河区区长于海忠的这一要求,谭家河乡对境内民居和宜林地实行了统一规划,突出茶乡建筑风格特色,绿化美化升级公路沿线,打造一村一风景、一乡一画卷的视觉效果。
坚持“共建美丽浉河、共创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理念,谭家河全乡上下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机遇,全力实施“信阳毛尖”“生态环境”品牌战略,催生出茶旅融合新业态。茶乡蹚处新路子,为“重振浉河雄风”贡献着正能量。
梧桐花开,有凤自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谭家河乡就接待游客近50000人,旅游总产值500多万元。
产业助力 带贫困户走致富路
2017年9月23日,谭家河乡冯店村贫困户付道义高兴地在《贫困户领取企业带贫直补资金确认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根据《浉河区产业脱贫合作协议》,那天,他收到了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发放的2017年度带贫直补资金3100元。当日,文新公司共向谭家河乡冯店村、郭畈村、西双河村92户贫困户现场发放金融产业扶贫资金共计285200元。
记者在文新公司与贫困户签订的《产业脱贫合作协议》上看到,根据协议,文新公司要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户、贫困人口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年最低工资收入不低于15000元。对失去劳动能力或没有合适就业岗位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则按每年每户3100元的标准,直补到户。
这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谭家河乡实施茶产业精准扶贫的工作实效。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之年。作为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谭家河乡立足实际,选准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优先发展。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十三五”茶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计划利用四年时间,每年在土门、袁冲、刘河、四里桥、西双河、田冲、冯店、郭畈等8个村改造1000亩 老茶园、发展1000亩新茶园,带动8个村的65户贫困户脱贫。同时,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推行“公司十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利益。
“我们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远离工业污染,为产好茶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面对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我们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发展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稳定增收的根本举措,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脱贫‘双赢’。”陈正文说。
该乡以茶叶“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目前,已有张家山、雅潭、万人寨、新水和玉波等5家家庭农场 “破茧而出”。这些家庭农场主要从事无公害生态有机茶的产供销、茶餐饮、茶文化游、生态观光游等业务,共拥有茶园2000余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解决20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2017年年初,谭家河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2户1295人。通过产业带贫,如今,全乡已有80户200名困难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