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媛秋
信阳,这是一座“古”城,豫风楚韵,北国江南,中华伊始,文化璀璨;这是一座“红”城,红色摇篮,赤胆忠肝,大别山里,将星耀闪;这是一座“要”城,身居中原,南邻江汉,高速高铁,通达疆边;这是一座“绿”城,避暑胜地,秀水南湾,舒适宜居,茗茶毛尖。
2017年年初,我市下发了《2017年信阳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信阳市政府2017年领导干部学法计划》等文件,召开全市政府法制年度工作会议,对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务求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年来,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牢牢扭住服务型行政执法和执法责任制两个重要抓手,积极发挥法治引领、规范、服务保障三个作用,着力加强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四个创新,突出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坚持用法治服务大局、规范权力运行、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2017年位列全省第二名。新华社、《法制日报》、人民网、法制网等多家媒体对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作了专题报道。
以上率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日益浓厚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高度重视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他指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履职尽责,敢于担当负责,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推动改革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在新时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头雁效应”。
唯奉法者强,唯明法者进。市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对法治政府建设亲自安排部署,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带领市、县、乡三级政府班子成员和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开展法治专题学习,还先后举办了“首届大别山区域法治合作研讨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暨市委中心组第八次集体学习专题辅导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法活动,法治政府建设合力不断增强,法治氛围更加浓厚,“头雁”效应更加明显。
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带头学法,市四届政府五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信阳市政府2017年领导干部学法计划》,对全市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年度学法活动作出了安排部署。市政府先后4次召开常务会举行集体学法活动,市长尚朝阳亲自主持,市政府党组成员及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邀请郑州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沈开举教授等多位法律行业的专家,讲授法律知识和法治政府建设相关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智“立法”,引领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我市把地方立法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着眼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为我市城乡建设与管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信阳市鲇鱼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信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
各级《政府工作规则》不断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刚性程序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动简政放权,推进“三十五证合一”、交通执法、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和政务诚信建设,坚决砍掉无谓证明和繁文缛节。截至目前,我市先后5次对462项市级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目前只保留123项,共减少339项,精简率为73.4%。
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强化法制审核作用,2017年,共审查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布的文件273件,提出审核修改意见2000余条;审查各县区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直各单位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152件;向省政府备案规范性文件42件。强力推行权责清单制度,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全部建立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不断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积极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为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法治保障。组织聘请的市政府法律顾问,先后为浉河区、羊山新区、南湾湖风景区等单位和市107国道改道、312国道改道、二十四大街改扩建等百余项全市重大经济社会建设项目提供了近两百余次的法律咨询服务。
规范高效,打通执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执法为民由“高效文明”到阳光透明。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任务之一,也是我市作为省里确定全省试点单位年度内必须完成的重点改革任务。我市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行政执法公示信息化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归集、发布市县两级345个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结果信息15644条,实现了让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托“信阳政府法制网”建立了工作督导平台,对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动态督导,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今年的“两单”建设工作,注重征求群众意见,有序发动群众、真心依靠群众,全程请群众提意见、来监督、作评判,严格按照“三上三下”的步骤,对权力事项逐条逐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审查,并全程接受社会监督。对未按规定公开权责清单、未按规定运行权责清单等10种违规行为进行从严督查,由监察部门依规依纪追究有关责任。
执法为民从“群众动嘴”到“数据跑腿”。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构建集执法、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执法模式。过去,一提起行政执法,有的市民总感觉严肃、麻烦,如今,发条短信、打个电话,行政执法机关就会前来处理,“群众动嘴、数据跑腿、全程免费服务”已在信阳市落到实处。
“我们在车辆违章处理中心采取罚缴分离的方式,安装了POS机,给业户节省了去银行的环节,大大地方便了业户前来我们交通执法局办理案件,受到了广大业户的好评。”平桥区交通执法局副局长陈勇介绍。
市人社系统倾力打造“三位一体”平台,努力构建服务型“法治人社”。围绕“如何方便群众办事、怎样提升服务能力、怎样树立人社部门整体形象”这个命题,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了实体办事服务大厅、网上业务服务大厅、12333咨询服务大厅“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减少了用人单位和广大群众办事成本,提升了办事效率,树立人社部门良好形象,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服务型“法治人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天早上出门着急用社保卡,社保卡没找到,就来人社局补办,到这窗口看感觉效率确实比较高,立等就可取了,挺高兴的。现在少跑路了,节省不少时间。”一位办事群众开心地说。
执法为民从管理标准化到管理创新,服务群众更接地气。以新县为例,近年来,新县公安交警大队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措施,通过“两站两员”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农村公安交管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力构建覆盖全县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络,渐渐从事故“高发地”变成“安全区”。目前,在全县建立17个交管站,56个劝导站,配备102名交管员和112名劝导员,实现全覆盖。
完善机制,社会争议得到有效化解
积极推行“用情、说理、释法”为一体的行政复议审理模式,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2017年全市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737件。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35件,全市行政应诉案件827起,复议委员会代市直部门应诉的案件36件。
扎实推进行政调解工作。推动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房管中心、市质监局等单位成立了调解机构,明确了调解人员和调解程序。
强化培训,执法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持续抓好全市法制骨干的能力提升建设,确保工作能力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同时,狠抓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教育,认真开展“全员大培训”活动,确保每个行政执法人员每年都能通过多种形式参加必要的法律知识、执法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培训。2017年,先后在本地和西北大学以多种形式举办了全市政府法制系统及运作PPP项目重点单位骨干人员专题培训班、全市行政复议应诉培训班、全市一线执法岗位新上岗人员培训班、全市法制系统骨干人员法治素养提升培训班等多期培训;尤其是2017年11月,由市政府法制办组织,开办了全市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升班,培训对象多达1500人,此次培训将十九大精神列入培训内容,统一了思想,促进了我市一线行政执法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市长尚朝阳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了重要部署,开启了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意义、本质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向前推进。
迈入新时代,期待新作为。我市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主题,高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新思想,紧扣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坚持突出党的领导和执法为民,扭住服务型行政执法、执法责任制、法治监督追责三个抓手,注重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质量和强化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为加快建设“五个信阳”,打造“一市一区三枢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